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置课堂组织教学过程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的飞速发展,如何开展计算机教学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初步应用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根据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学生自身层次不齐的实际,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即老师设置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学生自身素质及课堂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中,以自主探索或分组讨论的形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有效的获取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置的原则
期望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初步应用能力。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来设置任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依循序渐进原则布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来逐步提高。通过逐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具备“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
1.任务的选择要吸引学生
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时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满足使用;作为老师,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任务要分层次
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体现层次性,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并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方能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布置任务最好能分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大部分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继续完成提高部分。
3.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形成一个系统
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切忌把所有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中而不管是否符合理、客观实际;要注意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只有把各个子任务结合起来就才形成一个系统的任务。
三、教学组织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堂课成功与否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最关键的是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底,更取决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组织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鉴于学生学习的层次差异性,易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和辅导基础一般的同学,共同提高;另一种是当基础很好的同学完成任务后请他们做“小老师”“去流动辅导几个很难完成任务的同学,辅导的过程中基础好的同学会有新的发现和提高,而被辅导的学生也能因跟得上学习进度体会到成功感。
2.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学生身边的实际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出发,去挖掘教材创设好的教学情景。这个情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竞争性,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更具发现和探究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获取。
3.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任务趋动”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趋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完成技能培养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和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学生是任务的主人。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积极的自学去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旁观者”其实是“导演”。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1.提出初级任务阶段
首先提出简单的尝试题,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方式:教师先给出简单介绍和方法上的阐述,也可直接在多媒体上演示(该过程不能太长或太复杂,否则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害怕心理);然后提出初级任务和要求,学生只需参考课本自学就能完成。
目的:初步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便继续探索。
2.理论讲授阶段
该阶段的关键是传授一种学习的方法,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方式:逐步进行理论讲解,以最终的“任务完成”体现教学。
目的:详细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便于自行操作和探索,为以后自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3.第一次教学任务的练习阶段
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教师布置具体任务,任务要明确、尽可能的具有趣味性、灵活性,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同时教师能及时辅导、答疑和释疑,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控制教学进度。 方式:在教师引导和讲解后,提出具体任务并分析问题,然后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大胆尝试和使用中体会和领悟知识点。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作单独辅导。
目的: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内容,程度好的同学可探索教师未提到的内容。
4.学生讨论与教师补充阶段
学生掌握以上内容后,教师再查漏补缺,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理解重点难点。
方式:尽可能进行方法交流,可让学生借鉴其它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并在思路上能得到启发,以教师点评为辅。
目的: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
5.教学延伸阶段(第二次教学任务)
完成前面的操作后,教师目标明确的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但要求可以相对模糊,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的同时让其完全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目的:使学生掌握教学任务中较难的部分且能够熟练、拓展的运用知识,多总结思考,学以至用。
五、评价、检查和总结
该阶段需主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所以,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注意层次性的同时要考虑个性发展,使其自学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评价的方式要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完成情况灵活机动的使用。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
总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若能将这把火点燃,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它继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多优点,如:重视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动手能力;同时能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将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延伸和发展。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得快且牢,也远远超出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容量,既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同时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达到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邵瑞珍等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0).30-36.
4.王吉庆.任务驱动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7):50-5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