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12-29 13:25:10 诗琳 期末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同学们还是要用心去学才能学好教育心理学。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 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 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 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 C )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人际关系

  14、 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 A )

  A.效度 B.区分度 C.信度 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 B 、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同伴 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18、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 态度 五种。

  19、 班图拉认为,强化有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 替代 强化三种。

  20、维纳发现人们常将成败活动的归因主要归之于:能力、努力、任务难易、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六个方面。

  21、人们对越熟悉的事物,越难灵活地想到可能的新用途,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功能固着 。

  22、在变式教学中,变换的应该是事物的 非本质 特征。

  23、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由获得、 转化 和评价三个过程组成。

  24、 心智技能的形成通常经历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和原型内化三阶段。

  25、 已有研究指出,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为 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

  26、 根据问题的清晰性分类,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问题多属于 结构不良 问题。

  27.研究显示,中学的初中二 年级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8、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的重点是 预防 。

  29、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当学生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使其动机强度控制在中等偏低 水平。

  30、 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 行为倾向 构成。

  31、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 调节 策略。

  32、 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 心理性 问题行为。

  33、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 教学监控 能力是其教学能力的`核心。

  34、 学校的期终考试通常是对全学期教学情况的测评。这种测评类型属于总结性评价 。

  35、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应扮演学生父母、长者、朋友和___管理员___ 的角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研究对教学的主要启示。

  ①教学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组织形式(2分)

  ②教学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方式(2分)

  ③教学手段应与学生认知差异相适应(1分)

  37、教学中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8、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39、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0、 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者的心向②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③学生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观念

  41、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中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大学生学习网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43、王小红是高一2班一位很不自信的学生.其实,她是以较高的分数考进校的,只是进入高中后,还没有适应好高中的学习,掌握高中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是她的老师,你将怎样帮助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①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形成适当的预期.以体验到更多的成功·(3分) .

  ②设置合理的目标:目标应是具体、可行的并及时反馈、评价目标的实现状况(3分)

  ③进行归因训练:减轻或消除其习得无助感;教授其掌握些有效方法;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4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

  一、选择、填空、判断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负迁移)。

  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揭示事物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

  5、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学科渗透式教学;另一种是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

  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7、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8、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金钠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否认行为的遗传,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斯金纳也是环境决定论者。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钠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10、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

  11、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

  12、(朱智贤)的儿童整体发展理论。

  13、布鲁纳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的重要代表人物,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活的、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4、(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

  15、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代表。

  16、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困惑、诊断、假设等)五个步骤。

  17、根据强化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心理学家不提倡运用负强化。

  18、依随于是否作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

  1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罗还将七层次需要分为两大类,其四个层次称为(基本需要),后三个层次为(高级需要)。

  20、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满足感,用I来表示)。

  21、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倾向。据此把人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

  22、维纳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23、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

  24、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5、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26、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

  27、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做",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了能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必须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

  28、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远离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

  29、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以得到反馈信息。

  30、教师的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特点上。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31、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名词解释

  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1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14、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5、顿悟:也叫领悟,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领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实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16、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指示,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1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18、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9、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20、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利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21、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22、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23、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24、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25、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26、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或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27、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28、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29、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3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4、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35、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36、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37、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38、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3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0、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三、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包含内容有⑴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⑵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⑶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⑷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⑸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4-0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02-16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09-23

《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1-02

外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04-02

经典力学试题试题试题及答案04-02

热学试题及答案04-02

大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04-01

电气测量试题及答案-《电气测量》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