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不见悲喜》读书笔记
作者崔玉松的短篇小说《不见悲喜》,读过之后,深深地触动了我,感觉心被扎疼,很沉重。
我不由得地想起不久前,老家九十多岁的姑爷爷过世的情景。那是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刮着冷风,空中乌云阵阵搅动,地上哭声虐心。起棺时,那场景令我潸然泪下!那些抬棺人白发苍苍,六十岁的竟然有好几个,与我同龄的也有几个,他们是我的发小啊,都在五十岁以上。换句话说,抬棺人里竟然找不到五十岁以下的!后面,跟着的是抬着花圈,举着纸扎的马、牛、羊以及轿车洗衣机的一群白发老妇。一个老得直不起腰来的老人,靠着一棵与他几乎一样苍老的婆树,烧着黄纸。缕缕黑色烟雾缠绕着老人,仿佛要染黑他的白头发、白胡子、白眉毛似的。
顿时,一股悲凉砸向我,穿进我身体,融入我体内每一个细胞,恶疼。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不得不说,今天大山里的村庄是疼痛的。山村处在大山旮旯里,消息闭塞,交通不便,贫穷落后,脏乱差,仅仅靠那一亩三分坡地,连自己吃饱都成问题,更莫说发财致富,盖房买车。于是,年轻力壮、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挣钱,没空回来或根本就不愿意回来。有的连孩子也带走了,因为山村教育资源缺乏,不如城里教育资源好。渐渐地,村里流淌的血液被抽干了,只有留守老人和一条条流浪狗了。这样,一连串的山村社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山村土地无人经管,变得越来越荒芜;山村老人精神越来越孤独无助,不断滋生着难以释怀的苦楚,甚至是对自己的死都有了恐惧,因为担心死了没人抬。
崔玉松小说《不见悲喜》正是在这样的山村现实背景下写出来的,以山村石板河的一场葬礼为故事线索,以老人易云贵就要死了为切入点,展开故事。老人死了,最重要的出场人物当然是孝子。老人唯一的儿子易小贵,这个孝子在外打工,得知消息后,竟意外地说了很多托词,不得不让主事人,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杨寡妇多次催促。然而,事情偏偏就这么凑巧,易小贵在路上出了车祸,住进了医院。孝子回不来怎么办?由此,故事拉开了序幕。
好的小说,一定有一个好的故事,而作者,一定是一个好的故事的演绎者。崔玉松正是这样一个演绎者。作者首先为故事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细节铺垫,营造了石板河村是老残妇幼的集中营,女主人公杨寡妇平时就组织一帮弱女人东家西家地帮忙办红包喜事。这回,死者是她的本家叔伯,生前很关照她。这样的事,她当然会用心前去操办。一系列的问题来了,没人抬棺,怎么办?杨寡妇必须想办法解决。按照石板河村以往的经验,到其他村请,但其他村的年轻人也进城了。有人告诉杨寡妇,去城里找。杨寡妇想法设法联系的人,却在出殡这天不见露面,电话也打不通,事实上就是水了她。出殡了没人抬,这还了得?
还有比死大的事吗?一个走完人生的老人落了气,死后没人抬,杨寡妇不敢想象,读者也不敢想象!
作者敢!这正是作者叙述的精巧之处。用大量的细节,做足了铺垫,蓄势待发。小说终于写到高潮了,伏笔铺垫足了,高潮自然涌现。
杨寡妇拉扯了一帮女人来抬棺!
孝子回不来,杨寡妇拉来逝者生前相伴的一头牛当孝子!死者的遗像绑在牛角上。
起棺了!唢呐响了,大地颤抖了,苍天哭泣了,山村疼痛了……
读者震撼了!
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富有精悍的思想力度,具有撞击灵魂、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
女人抬棺当抬夫;老黄牛当孝子挂遗像;尤其是开篇一句“易小贵没回来,易云贵就硬挺着,挺得身下那东西都硬邦邦的”写得真绝,令人过目不忘;老黄牛过棺时任人喊不下跪,村主任一声吼就跪下了……看似荒诞,却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原本,小说就应该在一种荒诞的但读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氛围里,让读者悟出道理,给读者带来一种震撼,继而陷入深思。因为,切中作品所表达现象的要害,展示深刻的人性,挖掘人性,这样的小说,就有了张力。描写转型之际的农村,刻画空巢老人的作品我读过不少,让我记住的并不多。难得的是该篇小说我记住了,足见其表现手法清新,角度独特,在类似作品的基础上,又有深入的挖掘、创新和突破,带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亮点。小说富有地域性,因而使得杨寡妇这个人物生动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这是这篇小说的亮点之一。
尤其是,作品对于细节的刻画,可圈可点,细节是小说的生命线,通过大量的细节不断地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崔玉松没有设计过多的情节和人物,而是集中笔墨,用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个葬礼,描写从易云贵死到起棺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故事情节不复杂,让细节描写更有充足的空间,从而把细节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使得作品有血有肉。
在情节构思上,善于设置障碍,这是崔玉松这篇小说设计的精妙之处。按理,易云贵死了,作为唯一的孝子易小贵必须赶回来,而且要提前赶回,有很多的事等着他。可是,作者就设置了很多障碍,偏生就不让他回来,让读者干着急。先是说老板不准他假,这当然是易小贵的借口。当杨寡妇晓之以理,易小贵决定要回来,却没路费。杨寡妇发火了,说:“你就是借,也得借钱赶回来……”易小贵迫不得已,筹足了钱,踏上了回家的路,杨寡妇和易小贵的母亲才松了一口气。然而事实并不那么简单,作者高明之处又显现了出来,再“狠心”一把,安排易小贵出车祸,被送到医院住着。这次,真的回不来了。这样的设置,使得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又为下文烘托出高潮埋下伏笔,乃全文情节精华之笔。
崔玉松笔下的村庄,是社会经济发展变迁过程里的痛。这种痛带给读者的是一种震撼,首先是一种视角的震撼,随之而来的就是心灵的震撼。崔玉松用饱蘸深情的笔触,抚慰悲悯的村庄,抚慰一种被遗弃的情感,抚慰村人的心灵。作品直击现实,直击当下,既是对乡情淡漠的痛彻控诉,又是对村庄衰落的悲伤哀叹;既有对当今农村百态的深入刻画,又有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宣泄。
作品首尾呼应,全文紧凑,衔接合理,构架匀称,节奏错落有致,熟稔圆润。
同时,我读得出来,这篇小说透着一种浓郁的散文语言味道,文字灵动,富有质感,叙述生动,不失散淡之美。显然,这与崔玉松写小说之前一直写散文有关。
《不见悲喜》的最后,抬棺问题解决了,随着一声“起棺”,故事结束了,掩卷之余,给我留下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悲哀和对空巢村无解的伤痛。
玉也有瑕疵,小说也有不严谨的地方。
譬如小说前第一部分倒数第五段:“几个女人把另一张床上的床板一块一块抽出来,用两根长凳铺上,村里前来帮忙的几个男人将易云贵抬到停尸板上……”这里的“村里前来帮忙的几个男人”就描写得不妥当,有些画蛇添足了。既然村里还有来帮忙的几个男人,何必要女人来抬棺呢?
另外,文里有几处同一事物说法前后不一致:“村里前来帮忙的几个男人将易云贵抬到停尸板上”“回到堂屋,赵树乖傻坐在停丧板旁边”,一会“停尸板”,一会“停丧板”,应前后一致为好。
还有,文中出现“插一句”,我认为这样的语言不好,当然仅仅是个见。正当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一句“插一句”,把作者硬生生从故事里拽回到现实来,还有,“插一句”给人的是作者在讲的感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
然,瑕不掩瑜,《不见悲喜》仍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小说,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共鸣。
【《不见悲喜》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看不见的城市的读书笔记12-07
悲喜交集优美诗歌11-24
我们的悲喜与彼此无关伤感美文12-01
悲喜和无常的个性短语整理12-09
追梦之路悲喜相随高二作文12-02
接纳生命,看淡悲喜人生感悟11-27
个性决定命运的悲喜人生哲理11-21
不见长安作文12-07
好久不见作文10-17
再也不见作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