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金克木先生的作品集《书读完了》,可以说翻到第一篇时就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文字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引用的书籍和典故无一不彰显了金克木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让人敬佩不已。
能写关于读书的作品的人,定是看了不少书的。更难得的是先生在看完书后还将其中的渊源、历史年代和背景都整理了出来,介绍给更多人来方便大家挑书选书。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不然,教育界有句俗话:想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样的逻辑在写作方面亦然。如果没有多年的辛苦钻研、阅读丰富的图书,怎么可能顺手拈来长篇的文字谈论书该怎样去读?
我认为《书读完了》集合的作品给很多想要了解中国文学却苦于不知从哪下手的人一张明确的寻宝地图。照着上面的指示一一阅读下去,或许对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先以一个故事开头: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敢说中国古书几十种的人也就是本书的作者金克木先生。他认为就书而言,总有些书是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就像在外国文学中总是有《圣经》的影子一样,中国的文学基本建立在《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之上,不了解它们就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很多内容。
《红楼梦》《西厢记》《镜花缘》等等文学作品中都有上述书籍内容的引用,如果不知道“经”的内容,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又怎么能理解以其为基础构造起来的作品呢?
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当初看《达芬奇密码》的时候,很长时间我都无法沉浸到作品之中,圣杯是什么?密码到底指向什么?即便看完全本从文字上知道了故事大概,可还是不理解符号和密语之间的关联。很大的程度是因为这部小说的基本工具就是《圣经》,了解《圣经》故事才有把握了解整部小说的来龙去脉。《圣经》对于阅读小说的人来说就是一本字典,一部工具书,通读了上面的词条和词义才有继续经行的可能。
反观中国文学,金克木老师提出的十本书也是很多后人引用和衍生的基础,不了解这几本书对于后世的其他著作就很难有全面的理解。
说来惭愧,即便是上学时代古文也是我最不喜欢学习的部分之一,其中文字生僻难懂,语句含义总要揣摩理解,有时一个字猜错了整句话的意思就错了十万八千里。有时古文中还有各种典故(就是出自上面十书),理解起来更是费劲,耐着性子背诵的课文在高考后陆续还给了老师,现在存在脑袋中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
就因为上学时对古文的学习放了水导致现在在看一些古典名著特别吃力,属于高难度项目,于是放弃不谈转战外国文学。就算有心弥补这个短板,也不知从何开始,特别苦恼。好在看到了金克木先生的这部作品集,阅读之后特别有感悟,原来我这么多年的辛苦是用错了方向,应该将力气放在“基础班”上,读完只后再开始之后的“提高班”。从影响力上讲,《书读完了》可以算是我阅读的启蒙了。
不过很多人也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这些书我也读过和“太空食品”一样顽固、坚硬该怎么消化?
金克木先生写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都被收录在《书读完了》这部作品集中。本书前半部分是我们阅读“字典”的目录,描绘出地图上的景点和路线。而后半部分则是讲述如何消化这些书,其实金克木先生的文笔挺符合我的胃口,简洁且生动。能将自己脑海中的意向表达出来,而且语言并不呆板。看完他的文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恨不得立刻就翻开那些书一一阅读,渴望与他的描写来一个灵魂上的交流。
读书是要看心境的,当你看到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时,你会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时间在你阅读时就仿佛时静止的,你感受不到任何变化。这是最好的心态,也是对书籍最大的尊重。
上学时被逼着读了很多不喜欢的书,领悟不到阅读的欣喜,但是这几年慢慢调整了心态,无论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先从序言开始一点一点阅读,渐渐也发现了读书的乐趣。选书时不再只挑选自己喜欢的作者看,开始转向那些未被我发现的领域。我觉得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有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受的话,那它一定是一本好书。《书读完了》就是让我起鸡皮疙瘩的好书,希望大家有机会也体会一下这本书带来的精神震撼。
【《书读完了》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高考完了怎么选志愿11-23
《以读攻读》读书笔记03-10
《与书共生》的读书笔记03-10
读亮剑读书笔记12-09
读《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2-01
读《小团员》的读书笔记12-07
读书笔记:以读促写12-09
读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12-09
读生命沉思录读书笔记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