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贾谊论》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贾谊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谊论》读后感1
贾谊,王佐之才,策论天下,吊赋古今。其规划蓝图,远超三代。其主,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之际,竟悲郁而亡。
东坡一言以蔽之,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能自用其才。
诚如斯言,量小非君子。何为量,为气度,为眼界,为胸怀。人既可处顺境,也可处穷境。顺不猖狂,穷不悲天,淡然处之,为量。
何为识?愚以为天下大势又为识,识人,识己方为识。不识人,不了解周勃,灌婴之属,又不识汉文之志向,更不识时务,不懂隐忍和循序渐进之道。更无自知之明。如此,贾谊,不过洛阳一骚年耳!
何以扩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间嘴脸,知人间险恶。调整心态,处贵不骄,处穷不闷。
何以提识?识阅古今,懂人情冷暖,知人善任,识大体,清时局。更要清楚自己,用己所长,避己所短。还得承受住挫折和打击,愈挫愈勇。
唯此,才不会是洛阳一少年!
《贾谊论》读后感2
记得第一次知道贾谊这个名字是在高中,那时在学他很有名的政论文《过秦论》。当时虽不能完全理解文中内容,但却被文章的气势和才气所感,每每诵读,都感觉胸中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从老师的讲授中,略略知道,贾谊是因为梁怀王不慎坠马,自伤而死。但其中更深的原因,并不很清楚,对贾谊也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在略带一丝不解的无知中,渐渐把贾谊忘到了脑后。不久前偶读苏轼的《贾谊论》,让我在对贾谊的自伤而死感到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对自己在追求理想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了新的认识。
苏轼开篇便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在苏轼看来,人应该有两种才能:第一是才干,就是智商要高,要有学识;第二是要具备充分发挥并利用自己才干的本领。苏轼认为,正是贾谊缺少第二种才能,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意思大致是说,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远大,必须有所等待;所追求的目标宏大,则必须有所忍耐。这也是苏轼一以贯之的主张,在评价张良的《留侯论》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比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忍小忿而就大谋”,一个人必定要“爱其身”,要有“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和豁达,才可以逐渐实现自己的愿望、抱负,才可以没有什么怨恨。
一个人“有所待”和“有所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处穷”。这里的穷,并不单指经济上的困难,还包括政治上的不得志等不愉快的处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不因“穷”而懈怠,放弃自己的理想。应以古哲先贤为榜样,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应常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勉,而绝不应“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苏轼哀贾谊道:“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也是在告诫后人,一个人不但要有远大的理想,还要有宽广的胸怀,不但要有卓越的才华,还应审时度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非此不能“取远”,非此不能“就大”。
《贾谊论》读后感3
高中时代听语文老师高声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从那以后喜欢上这位豪放派的诗人,随着年龄渐长,我读了不少苏轼的文学作品,给我映象最深刻的苏轼作品是他的论说文,其中《贾谊论》更是令人百读不厌。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才能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才能的施展”,简而言之,最让人郁闷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苏轼《贾谊论》的开篇之句,说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说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下面主要就人才的使用展开讨论。
清朝人所著小说《平山冷燕》第八回借才女冷绛雪之口对人才进行了论述(……且就人才言之,圣人有圣人之才,天子有天子之才,贤人有贤才之才,宰相有宰相之才,英雄豪杰有英雄豪杰之才,学士大夫有学士大夫之才。圣人之才参赞化育,贤人之才敦立纲常,天子之才治平天下,宰相之才黼黻皇猷,英雄豪杰之才斡旋事业,学士大夫之才奋力功名。以此类推,虽万有不同,皆莫不有一段不磨之才,以自表于世。……),我二十多年前读该书时因喜欢这段论述,专门进行了笔录,今天再次阅读,仍觉得冷绛雪才气横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但凡人类,都有自身的才能,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些才能。
苏轼在《贾谊论》里论述了贾谊才华横溢得遇明君(汉文帝),却无法施展自身的才能,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最后忧郁而死,因此得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结论,他在感叹贾谊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对自己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能很好施展自身的才华在抱怨呢?
我认为世间自古就不缺人才,但很多人怀才不遇,抱憾终生却是不争的亊实。苏轼之类的全才不多,各种各样的专才却层出不穷。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为了谋生,选择了不能施展自己特殊才能的专业,只能窝窝囊囊虚度一生光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人才的浪费。
要想使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正确使用,首先要有知人善用的领导,中国历史有很多善于用人的统治者,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三杰”,唐太宗开科取士之后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表明了他们善于纳才和善于用才。得遇明主一展雄才是许多人才盼望的。然而有些才子在未遇明主之前,不善于毛遂自荐,使自身错过被使用的机会常令人扼腕叹息。所以人才要想被使用,还要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明主的注意。中国人历来强调“心思如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才华如玉韫珠含,不可使人易测”,主要害怕才华一旦过于显露,不但招人嫉妒,还可能受到迫害,所以要收敛才华,使用“韬晦”机制。但如果太过于收敛,过能会错过很多机会。世上的英主能有几人象刘备那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象符坚那样识王猛于草莽之中,即时委以重任。优秀人才要想施展自身的才华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协调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贾谊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同没有搞好和汉文帝重臣灌婴、周勃的.关系有关,遭到二人排斥是必然的。最后一点就是才子们本身不要对世间的事情求全责备,喜欢求全责备是大多数文人的一个通病,他们往往喜欢非议施政者的政治纲领、大政方针。其实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理解的。苏轼一生遭遇很到挫折,同他喜欢求全责备不无关系,王安石执政推行变法,他屡次反对,王安石罢相,司马光尽废新法,恢复祖宗制度,他也不能容忍,结果新党旧党均排斥他,他的仕途坎坷是必然的,他最后被侍妾王朝云讥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有感于苏轼的一生坎坷,却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写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咏苏轼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平生多烦恼。安石变法他反对,温公复辟他心焦。少年成名心气高,不合时宜频摔跤。黄州赤璧擅雄文,夜半孤舟泛波涛。杭州西湖修长堤,造福人民人称好。曾经祈雨喜雨亭,曾经放鹤上云霄。乌台诗案命险休,信佛崇儒尊黄老。一生多才又多艺,诗文书画并称妙。命运坎坷总流离,红颜知己却不少。王弗之后王闰之,朝云独随惠州道。人人养子望聪明,他被聪明误一生。晚年文雄笔更健,信手拈来皆美文。历尽磨难归太虚,遗骨长埋在郏城。
《贾谊论》读后感4
高中时代听语文老师高声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从那以后喜欢上这位豪放派的诗人,随着年龄渐长我读了不少苏轼的文学作品,给我映象最深刻的苏轼作品是他的论说文,其中《贾谊论》更是令人百读不厌,兼析人才的使用。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才能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才能的施展",简而言之,最让人郁闷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苏轼《贾谊论》的开篇之句,说尽了自古英才的窘境,也说尽了自古英才的无奈。下面主要就人才的使用展开讨论。
清朝人所著小说《平山冷燕》第八回借才女冷绛雪之口对人才进行了论述(…且就人才言之,圣人有圣人之才,天子有天子之才,贤人有贤才之才,宰相有宰相之才,英雄豪杰有英雄豪杰之才,学士大夫有学士大夫之才。圣人之才参赞化育,贤人之才敦立纲常,天子之才治平天下,宰相之才黼黻皇猷,英雄豪杰之才斡旋事业,学士大夫之才奋力功名。以此类推,虽万有不同,皆莫不有一段不磨之才,以自表于世。…),我二十多年前读该书时因喜欢这段论述,专门进行了笔录,今天再次阅读,仍觉得冷绛雪才气横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但凡人类,都有自身的才能,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些才能。
苏轼在《贾谊论》里论述了贾谊才华横溢得遇明君(汉文帝)却无法施展自身的才能,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最后忧郁而死,最后得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结论,他在感叹贾谊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对自己一生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能很好施展自身的才华在抱怨呢?
我认为世间自古就不缺人才,但很多人怀才不遇抱憾终生却是不争的亊实。苏轼之类的全才不多,各种各样的'专才却层出不穷。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实生活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为了谋生,选择了不能施展自己特殊才能的专业,自己一生窝窝囊囊虚度光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人才的浪费。
要想使优秀的人才能得到正确使用,首先要有知人善用的领导,中国历史有很多善于用人的统治者,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等,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三杰",唐太宗开科取士之后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表明了他们善于纳才和善于用才。得遇明主一展雄才是许多人才盼望的。然而有些才子在未遇明主之前,不善于毛遂自荐,使自身错过被使用的机会常令人扼腕叹息。所以人才要想被使用,还要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明主的注意。中国人历来强调"心思如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才华如玉韫珠含,不可使人易测",主要害怕才华一旦过于显露,不但招人嫉妒,还可能受到迫害,所以要收敛才华,使用"韬晦"机制。但如果太过于收敛,过能会错过很多机会。世上的英主能有几人象刘备那样"三顾茅庐",象符坚那样识王猛于草莽之中。优秀人才要想施展自身的才华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协调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贾谊之所以不能施展才华,同没有搞好和汉文帝重臣灌婴周勃的关系有关,遭到二人排斥是必然的。最后一点就是才子们本身不要对世间的事情求全责备,喜欢求全责备是大多数文人的一个通病,他们往往喜欢非议施政者的政治纲领、大政方针。其实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理解的。苏轼一生遭遇很到挫折,同他喜欢求全责备不无关系,王安石执政推行变法,他屡次反对,王安石罢相,司马光尽废新法,恢复祖宗制度,他也不能容忍,结果新党旧党均不能容忍他,他的仕途坎坷是必然的,他最后被侍妾王朝云讥为"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有感于苏轼的一生坎坷却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写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咏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平生多烦恼。安石变法他反对,温公复辟他心焦。少年成名心气高,不合时宜频摔跤。黄州赤璧擅雄文,夜半孤舟泛波涛。杭州西湖修长堤,至今仍为人称道。曾经祈雨喜雨亭,曾经放鹤上云霄。乌台诗案命险休,信佛崇儒尊黄老。一生多才又多艺,诗文书画并称妙。命运坎坷总流离,红颜知己却不少。王弗之后王闰之,朝云独随海南岛。人人养子望聪明,他被聪明误一生。晚年文雄笔更健,信手拈来皆美文。历尽磨难归太虚,遗骨长埋在郏城。
【《贾谊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寄唐生·贾谊哭时事》诗词鉴赏11-24
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长沙过贾谊宅12-09
《论人生论逆境》读后感11-22
论凡尘12-09
爱情论01-10
论家风12-09
金钱论作文11-26
论自律作文09-25
论生死作文12-07
论拼搏作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