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读后感

时间:2022-12-03 08:04: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理想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读后感

理想的读后感1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带你走到黎明.

  很自然地,我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里,我总是满怀激情,一遍又一遍地读它,直到熟记于心。我只欣赏这首诗,因为它让我对理想充满了诗般美丽、绚烂的幻想。生活如诗一样多姿多彩,连心的跳动,也带着这首诗的韵律。后来,激情不再,那颗被诗浸化过的心早已变硬,理想的火把似乎也被岁月无情的寒风吹熄。生活在忙碌与疲惫中继续着。当有一天再翻开久违了的日记本,那几行诗句,早已变得模糊而陌生,再也激不起心中一丝涟漪。

  我固执地认为只有成功者才配得上拥有理想,才配得上拥有一份欣赏诗的心情,才配得上拥有一颗像诗一样轻松、愉快的心。所以,当理想和其它与诗相关的东西被我遗忘在前进道路上的某一个角落里时,我并没有回头去寻找。或许,我早放弃了对这些东西的憧憬。

  在一个充满诗意的秋日里,我抬头仰望湛蓝如洗的广袤天空,偶尔会看到两三只小鸟并排地飞过。我想起了泰戈尔,他也是一位诗人,也写过诗般美妙的一句话:“天空中没有鸟儿的痕迹,但我确信它已经飞过。”

  即使空余报国之情,怀才不遇,也不忘以作诗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这就是诗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寄托了他的自信,他的乐观,他的洒脱,他的'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化作一行行悲怆的诗句,然后纵身跳入汨罗江。这一跳,并不意味着屈原放弃他的理想和生活,他的诗可以向世人作证,他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他所追求的。

  所谓诗心,也许就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永不放弃理想的生活态度,一种像诗一样随心而惬意的生活态度。当在忙碌与疲惫中再次拾起流沙河的《理想》时,我心中满载劝勉与鼓励,再次回头寻找那些被遗忘了的东西。

理想的读后感2

  一、旅行的意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提倡旅行,我们常常听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等等。对于远方的憧憬,以及暂时摆脱现实桎梏的向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行,显然,旅行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不难发现,现在的旅行越来越形式化,旅行打卡让人身心疲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人人从从众众旅游盛况”已成的常态,可是,这是我们想要的旅行吗?真正的旅行是什么?

  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惯性”。舒国治在《理想的下午》中这么描述:“当日复一日的报纸来得太快,而仓促间人依然接受其重复,且囫囵吞下;当电视所呈总是各台一同,连珠揿按遥控器只益发多次温习同一昨日今日明日皆必有的事件;当老友相聚几要聊及新话题,却一岔上社会一径存在的话题,随后一整个晚上终究是老调重弹而人恍不能觉;这样的日子,显得很快,眼看周末又到了,而孩子又提议吃麦当劳,吃完逛店买HelloKitty,竟然也是上个、前个、大前个礼拜同样的节目;如此日日月月下来,不知是否暗示着人应该出趟远门了。”在我们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出远门是摆脱现实生活固化的一种方式。法国女作家萨冈也曾写到:“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因此,愈与众不同,愈心向往之。

  旅行是一种学习与磨砺。詹宏志在《旅行人在路上与在书上》的演讲中提到:“标准的欧洲的大学的教育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去学校上课,第二个阶段找一个地方做实务上的实习,第三个阶段到别的国家去旅行,所以这就是今天毕业旅行的由来。”旅行其实是一种游学,通过旅行来了解所在地方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这是一种很好的扩展知识的方式。同时,旅行也是一种冒险,陌生的语言、文化和食物,陌生的自然环境,陌生的相处方式和社会规范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尝试和适应。旅行的过程充满未知,对于旅行者而言,这是对未知生活的挑战,尤其对“穷游”者而言,旅行更是一种身心的磨砺。

  旅行是人生的扩大,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旅行能够让人体验和认知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社会、另一种状态,是一种人生的扩大。当人生活在固有的社会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边的环境、家庭、国家、时代都已经决定,然而,旅行和读书可以打破这种固化,带来体验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诚如詹宏志所言:“我的旅行目的是短暂地脱离我自己,脱离我的家乡、我的社会、我所熟悉的体系,希望能够短暂的变成另外一个人,让我有机会窥见或者接近别人的生活,或者真的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这或许是旅行更深层次的涵义,感知感悟另一种生活。

  二、慢生活与理想生活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文化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生活方式,如同吃快餐一样,只能填饱肚子,读后感却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有害健康。快餐文化的追逐者们往往追求一种即效反馈,如“抖音”“火山”“快手”这种10几秒的小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个人视觉和猎奇心理,同时即时地转发与点赞也会给发视频的人极大的心理满足。但无疑是时间的杀手,大部分人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消磨了时间,所以说“中了抖音的毒”形容得非常贴切。同时,快餐文化还体现在人们追求速成的心理,比如精简版名著,5天速成班等。也催生越来越多地通俗小说、通俗影视剧、已成流星的流行音乐等精神和内涵空虚的作品,带来社会的`浮躁。如何摆脱社会浮躁之气,寻找自己的本心?这就要求我们慢下来。

  慢生活是相对于当前匆忙、纷扰的社会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于舒国治而言,旅行真谛是一种散漫的“晃荡”,理想的下午是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这种漫无目的地晃荡,这其实就是一种慢生活。这里的“慢”不是磨蹭,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意境和自然的回归。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米兰·昆德拉曾在《慢》反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这是他对回归慢生活的一种呼唤,他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的天平,汽车、别墅、权势、金钱各种名利场与真正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的天平到底孰轻孰重?

  慢生活体现了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理想生活应当是一种回归,遵循本心,慢慢品味,漫漫而走,不断地体验与感知。如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地栖息;如同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朴素、沉静而美好。

  在这快速的时代,愿你我都能保有一颗沉静而不浮躁的“初心”。

理想的读后感3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么一些流落街兴的人,常常用无助的眼睛盯着我们,乞讨要饭,当时我总会对他们投去同情的目光。当我学了《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

  《理想的风筝》这个题目很是特别,我什么是理想的风筝?读了这篇课文,我才明白其中的含义:这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对生活的渴望,爱与追求,是对生活春天般的热情与信心……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以前的一位历史老师,这位老师虽年过半百,并且失去了左腿,但仍然那么顽强,讲课时,他慷慨陈词,课下,他还常常在学校操场上>放风筝,他有一条右腿和一跟拐杖,行走不方便,别人要帮他放时,他却说:“不,我自己来!”

  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怀着一颗有无限追求的心感染着周围所有的人。而那写乞讨者大都四肢健全,却不去劳动,到处乞讨要饭,借用别人善良的心来度过一生,又有何意义呢?我们有时也总是被一些小事压的喘不过气来,甚至埋怨或绝望,可有些人都没有想过凭自己的力量去征服或把困难压倒,总是靠着父母,我平时也喜欢靠着父母,比如:数学题做不出来,需要讲解,英语短文的意思不知道,要父母来查,每天收拾书包,要让父母来提醒,可这样的生活又能维持多久呢?

  这篇课文不仅让我感受到要自己用行动去战胜困难,还让我想到一个人要有信心和追求才能达到这目标。战胜困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学习中也是一样的,如果迷失了方向,就像一只正飞在半空中的风筝,断了线,失去了方向和平衡。“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了;你弱,他就强。”只有自己去打倒困难,朝着自己的目标出发,才会取得成功。

理想的读后感4

  当我们学完这一课时,深受启发。

  文中提到的刘老师,身残志坚。他抱着对生活执著的爱与追求,靠着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一天又一天地活了下来,向我们成功地展示了生命力顽强的一面。

  也许我们的生活是残酷的,但命运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俗语说:“穷途末路”,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对比之下,那些四肢健全、却不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是否应该感到惭愧呢?当你被父母或老师批评时、当你面对生活的坎坷时、当你站在生活的风浪面前时,你又想起了什么。

  努力吧!同学们,既然生活赋予我们健康的身体,就让我们一起欢笑着放飞手中那承载着我们远大理想的风筝吧!

理想的读后感5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题目叫《理想的风筝》。故事讲述的是“我”一看到春天的景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历史老师——刘老师。刘老师的`左腿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只靠一根原木拐杖支撑着。他就只靠这根原木拐杖和健壮的右腿,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而且他的课也讲的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又常常哽咽。他不但上课是精神焕发,下课时也活力充沛。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会在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风筝在空中盘旋,刘老师望着风筝,仿佛他的心也飞上了蓝天。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感到了阳光

理想的读后感6

  这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黑彻柳子写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小豆豆,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这本书讲了小豆豆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在原来的学校老是淘气,一会儿把桌子盖开开关关,发出尖尖的声音,一会儿爬到窗户边对外面的宣传艺人打声招呼,大喊大叫,让全班无法上课而退学。之后她来到了巴学园,知道了很多神奇的东西,比如:教室是电车,同学泰明得了小儿麻痹症等。在巴学园里小豆豆得到了快乐,因为老师经常带学生出去玩,校长小林先生更是和蔼可亲,照顾着学生们。使学生们都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在校长的'关心和引导下,一个别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让人喜欢的孩子了,小豆豆在巴学园里改变了她的一生。

  这本书我觉得非常好。它让我知道了生活是美好的。虽然文中小豆豆原来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但她却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孩子,虽然我们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却可以让不好变成好,是可以互相改变的。我希望老师都可以学习小林先生,让孩子们从快乐中懂得知识。

理想的读后感7

  最近,自己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点燃理想的日子》这部纪录片,看后感触颇多,用孙玉胜的话来说,就是这不仅仅是一个栏目,更是一群人、一种精神、一个时代。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代,义无反顾的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最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

  这些年轻人是伟大的,他们的勇敢值得现在所有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去学习,他们“叛逆”了过去的电视形式,借助央视体制内的条件呼应央视体制外的因素,从而在那个年代的央视内部掀起了一股变革——把宣传变为传播。

  这部片子记录了《东方时空》栏目创办初期的`艰辛以及主创人员们在做这个栏目时难忘的经历和感人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都感觉创新的条件就是时代给的,然而却有一大批更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要找一个地方来发挥他们自身的独特才能,更要在那个年代的媒体领域中树立一种能说真话,能够表达自我以及把媒体人的理想传达给公众而不受很多约束的创新精神,他们要用新媒体创造出新的传播方式,从而把自己的理想和时代结合在一起,于是便谱写了《东方时空》的传奇。

  《点燃理想的日子》不仅向我们讲述了《东方时空》栏目组的经历,更向受众深度接受了《东方时空》栏目,它不仅仅是一个栏目,更是一种精神。其实在现今,有很多新创造出的新闻样式在满足今天的受众诉求,而作为满足那个年代受众诉求的《东方时空》已然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而逐渐没落了,但是它的情怀依然渗透在中国的电视媒体中,它所代表的精神依然树立在中国的传媒领域里。

  那是一段互相温暖的时光,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真诚希望当今所有的媒体人都有并保持着同样的底色——关于创新、关于开拓、关于理想与激情、关于自由和平等。

理想的读后感8

  一、刘老师的理想

  刘老师的他的理想就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刘老师是个残疾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理想,他要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他要克服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刘老师做到了,他用他那顽强的生命克服了一切困难,实现了他的理想。

  二、教知识,课堂上放飞“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他克服残疾带给他的`困难,不断地站着,不断地旋转着,不断地板书着……他这一切都是在为了让学生们尽快成才,他这一切都是在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同时他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顽强,什么叫生命。

  三、教做人,生活上放飞“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放风筝不仅仅表现他热爱生活、意志顽强。放风筝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他故意地撒脱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在这里刘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生命的内在,生命的灵动,通过这些触动学生们的灵魂深处。刘老师用行动在影响学生,他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顽强,什么叫生命。让学生学会坚强,学会怎样面对生活,面对生命。让他的学生生命增色。作者在文章中写到: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四、刘老师给我们的启示

  刘老师的理想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那刘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课堂上为了交给学生知识努力的旋转着;刘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在生活上给学生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壮,带给学生们心灵的冲击,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让他的学生们在心里腾起坚强之气。他放飞了自己的“理想的风筝”,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学生,给了学生数不清幻想的风筝。一个残疾教师都能这样,一个几十年前的老师都能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理想的读后感9

  今天,我们学习了《理想的风筝》这一篇课文,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被文章中的刘老师深深的打动。

  作者在春风杨柳,百花开放的春天,看到的白云蓝天飞舞戏耍的风筝,想起他近三十年没有见面的,他最敬佩的刘老师。刘老师在左腿从膝美国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木棍支撑,他上课不知要旋转跳跃多少次,他讲课讲得极好,富有感情,刘老师不喜欢笔试,喜欢当众提问题,回答得不好的同学,刘老师会耐心指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老师放风筝,他故意把手放开绳子,拄着圆木棍,一蹦一跳的捉风筝,捉到风筝后,脸上充满笑容。我十分敬佩这位老师,他人残志不残,身残心不残,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他还是那么活泼,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就像一个年轻人一样。有的人,只要生活上受到一点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我们班上有人摔了一跤,就哭哭啼啼的,只要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但这位刘老师,失去了左腿还是对生活那么的热爱。

  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有的残疾老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天天呆在家里不出门运动,而刘老师却正好相反,对生活充满信心。这样一位老师,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我敬佩您!老师!

理想的读后感10

  《理想的风筝》光是这个题目,就有着深刻的含义。

  每个人都有理想,文中的一位老师少了一条腿,可他不起欠妥,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个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腿残了是很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啊么,他的李秀昂系在了风筝上,没次都飞得特别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林丈”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伟大,受补丁没了它,刘老师就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现实中,这跟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腿有残疾还能这么精神,我们呢,四肢健全,可为了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买过一步,对吗?

  我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他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人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不有自主地把他给撕了。我是在想不通,刘老师身体的.田间以如此之差,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优越好不知足,还跟这件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这件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这件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理想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理想02-17

理想12-09

理想读后感精选12-09

理想的作文精选04-05

理想的作文02-27

我的理想02-17

放飞理想12-09

理想与现实的文章-现实和理想作文04-01

有关理想的读后感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