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菩提》读后感

时间:2022-12-02 09:43:2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情的菩提》读后感

  对爱极了的一份美好,若是无法保鲜,可否用七分心去品,三分情去悟,而后用十分的精心去典藏,让一段记忆随时光沉香,伴岁月悠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情的菩提》读后感,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一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情的菩提》读后感二

  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2007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境界。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请静下来吧,找个空闲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吧!

  《情的菩提》读后感三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如饮醇醴,沁人心脾。的确,一本好书会让人读得爱不释手,不好的书会让人读得半途而废。

  《情的菩提》是一位大学好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好友是同届外系的,我们都比较喜欢写作,相处甚洽。在送我离校时,大伙都是“走好”、“保重”、“珍重”的话语,唯有那位好友默默望着我,目送我远行,就像她送书一样,自己没有写一个字,让我去猜,让我去想……

  《情的菩提》与《心的菩提》为姊妹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得意之作。《情的菩提》共择录了74篇作品,尽是菩提系列中的精华,其中作品篇幅长短不一,长的达数千字,短则几十字,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真不愧“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林先生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庭的遭遇、童年的趣事及街头巷尾的见闻和感受,逼真地反映了台北风土民情、生活的变迁。

  在《飞入芒花》中,林先生讲述了他母亲——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女子,以“半自由恋爱”的方式屈嫁给一个勤劳、朴实、无文化的男人,后忍受丧子失夫之痛,将尚存的儿女送上大学;以强大的韧力和耐力,从艰苦的农村生活走过来,丝毫不怀怨恨。

  文中详细描写到一个生活细节。有一回,他母亲说故事到一半,突然叫起来说:“呀!真美。”他回过一看,原来是他家的狗相互追逐跑进芒花丛中,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

  是啊,大自然的景色美丽而壮观,更何况他母亲是个有知识、有素养的女性,知道怎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压力及现实的遭遇并没有剥夺母亲的情趣,反而使她更加坚强,从黑发到白发,她默默地撑起那个破碎的家,坚强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林先生善于以内蕴丰富的文字,如拨云见雾的心灯,使那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读者获得“免疫力”,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林先生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写到:“人活着,要像个人”和“人的身体像蝴蝶的双翼,如果活着的时候不能飞翔,展现这片赤诚之心,让我们成为宇宙众生迈向幸福的阶梯,反而成为庸俗人类物质化的踏板,则人生就失去意义,空到人间一回了”,很好的映衬了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我想,如果那些奉《新鸳鸯蝴蝶梦》为经的人读了林先生的书,就不会整天怀着消极的思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得过且过。

  或许有的人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认为世态炎凉,命运对待他不公平,天天叫喊“命苦”、“天灭我也”、“我爱这个世界,谁爱我呢”。其实,世界是公平的,只要努力,不至于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世界是充满爱的,只不过我们缺少发现她的眼睛。正如《黄昏菩提》中:“如果我们的心足够明净,还会发现太阳离我们很近,月亮离我们很近,星星与路灯放着光明,簇拥我们的前进。”

  《月到天心》中:“我们在路上,月亮在路上;我们在山上,月亮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亮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亮正好在家屋门前。”多好的月亮啊,无论我们在哪儿,不管我们是显贵还是卑微,不管是高兴还是伤悲,她一直伴随我们。这么好的世界,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难道我们在绝望的时候,就没有想起平静如水的月光,嫦娥明眸善睐的双眼吗?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呀,我们不是多余的呀,我们应该有勇气活下去呀!

  赋有哲理性语句也是《情的菩提》的亮点之一。如《时间道场》中:“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和“极大之处,有极小存在;极近之处,有极远存在”有力地与“辩证”观点对应。

  《在失恋之必要》中:“我热爱春秋,但并不能阻挡火热与寒冷的来临;我热爱莲花、玫瑰,但我不能使她不凋零”充分说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当然,由于林先生所处的`时代和周围的环境,《情的菩提》中收录他“镜花水月”时期的作品,有含蓄、内敛和出尘出世的特点,但部分作品俱有浓厚的佛学味道。

  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我对《情的菩提》的钟爱,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只要我辩证地去对待,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能够领悟到很多的东西。

  也许是与林先生有几分默契,无论我怎样的忙碌与奔波,《情的菩提》一直在我的床头。我每晚睡觉前都要读上几页,然后拥抱她进入梦乡。随着时光的流逝,《情的菩提》已被我翻阅无数次,几度散落,几度装订,真正历经了“韦编三绝”。

  《情的菩提》已是我孤独时的伴侣,失落时的慰藉,她给予我一颗平常心:遇人真心相待,遇事坦然面对;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情的菩提》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的菩提读书笔记04-10

菩提树旁的铁蒺藜12-09

菩提树音乐教学计划12-07

菩提树下读后感范文04-17

《草世界,花菩提》读后感05-01

心种菩提,禅悟人生哲理美文04-27

同学情12-09

苦短情12-09

《情已逝》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