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

时间:2022-12-09 05:23: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磨砺,到了今天仍然为我们所熟知,实在不可谓不经典。历代文人对它的评价也都很高,沈约评价道“深得文理,常陈于几案”,宋朝黄庭坚说:“所论虽未及高,然讥弹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鲁迅曾说过:“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于是这个学期我研读了一下刘勰的这部经典之作,虽然没有完全读完,不过对于里面的内容以及思想都有些了解,而且此文为标准的骈文,有些词句朗朗上口,对自己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下面就简要谈谈自己对于这部书的一些感想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这是我对此书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初步认识。下面分三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体大思精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二、核心思想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一切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刘勰认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正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易?观?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及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不仅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特别是扬雄以来的“原道”、“宗经”、“徵圣”的观点﹐并且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一书的一切重要方面﹐成为他立论的根本依据﹐给他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

  三、文学史观

  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可)

  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风骨》)。“新意”和“奇辞”的创造﹐都是离不开“通”﹐即继承的。不然﹐“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

  正如刘勰所说:“略语则缺,详说则繁。”以上便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认识,就说到这里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心雕龙乐府》读书笔记03-30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09-23

幼师读后感-幼师读后感范文04-01

国学读后感-最新国学读后感04-01

高中读后感-高中读后感范文04-01

边城读后感 读《边城》读后感11-12

>读后感|读后感大全11-12

《爱的教育读后感》的读后感范文04-26

童年读后感制作-年读后感大全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