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案例
看看那些大学生农村人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大学生农村创业实例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学生农村创业实例(一)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虽然没种过地,但却是一个农民。
早在2000年,我大专毕业后就萌生了建立农村购销信息社的想法,那年全球大豆播种面积减少,又遇上比较严重的干旱,国内大豆需求增加,市场供应不足,当年大豆从1.20元涨到1.40元多,由于信息闭塞,很多农民卖早了没挣到钱。
第二年,周围的乡亲们种了近百晌大豆,结果大豆上市时1.38元地头价没有卖,存放3个月以1.18元卖出,少卖10多万元。乡亲们两年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掌握市场信息,对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否则很可能白白的忙碌,甚至是损失惨重。
2007年,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我开始走上了信息服务的创业之路,在家办起了信息服务社。2008年创办了农民购销网,通过网络为更多的农民提供生产、购销信息服务。
2013年,联合十多家合作社建立了农家人购销信息服务社,并开发了移动手机客户端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更加便捷。目前已有115家合作社加入,覆盖省内二十多个县市和山东、辽宁、吉林等8个省份。
开通网上社员学院,服务农民种好增产。2012年,我参加省农委组织的创业培训。同年,我们开始组织对农民进行培训,依托手机终端服务系统,开通了线上社员学院。利用社员学院,累计为1200户农户提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指导服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期,培训农民2500人。
2014年,宝清社员曹文静通过社员学院宣传,引进水稻高产新技术,经东北农大专家指导,当年亩产达到了1600斤,成为当地的高产冠军。社员全军通过社员学院推广的玉米高产新技术,600亩地平均单产达到2000斤,每亩增加370斤。
开展网上购销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卖好增收。近几年来,通过农民购销网和手机终端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种植、市场价格、购销等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2013年,852农场种植大户董淑芹租750亩土地,通过手机终端服务系统发布的扩大玉米种植信息和在国储收购高峰期出售玉米的建议,种植玉米增收5万余元。
2014年底,手机终端服务系统发布了国际玉米价格开始下行,国内玉米仓满为患的信息,今年她改种350亩水稻田,至少增收10万元。有了农民购销网这个增收的好帮手,明年她打算扩大租地规模,全部种植绿色水稻。农民增收后的喜悦,让我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尝试农业电子商务,为创业插上腾飞翅膀。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我们找到了销售农产品更加有效的渠道。2013年,我们投入资金开通了农民购销网电子商务平台。农民通过平台不仅可以购买到优质的农资产品,销售出地产特色农产品,而且可以获得服务社盈余部分的分红。
2014年,鸡东社员孙飞通过平台采购农药获得盈余分红3450元。社员鲍云宏将自家生产的打瓜机放到平台上,产品销售到了吉林、内蒙、天津、云南等地,销量翻了两番。宁安社员李近秋将自家50亩的鸭稻米放到手机终端服务系统上销售,联系的人络绎不绝,网上销售量超过1万斤,每亩地纯效益超过4000元。我们还建立了农家人信息服务社培训学校,三年来,培训创业经理人460人。建立了农资和农产品购销盈余“60%按购销量分配、40%按股份分配”分红机制,几年来,累计为入社社员分红200多万元,自己创办的购销信息服务社,每年按股分红也稳定在5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要依托互联网这一新兴模式,继续在创业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经营好自己的信息服务社,让更多农民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热潮中实现创业梦想。
大学生农村创业实例(二)
26岁的大学生杨胜强养羊创业路
太阳从潘阳山顶刚刚露出小半个脸,山林间寒湿的雾气就被惊醒了,阳光混合着寒气,让这个冬日的清晨更冷了。此时,山下的和政县城关镇咀头村尚在梦中,而在村头的一个养殖园内,几座养殖暖棚里的100多只细毛羊“咩咩”地叫着,开始吃“早饭”了。
今年26岁的杨胜强是这个养殖场的负责人之一,天不亮他便起来给羊喂食了。等8座暖棚里的羊都喂完,杨胜强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虽然是农家子弟,杨胜强以前几乎没干过重体力活,但几个月的羊养下来,杨胜强觉得自己才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了。
咀头村距离和政县城4公里,杨胜强的家就在村子里。他2001年毕业于临夏州卫生学校,刚开始担任咀头村的村医,2006年拿到了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科学历。去年3月份,杨胜强在与好友马强、李斌、石岩明闲谈中得知,省上已将和政县列为全省养羊大县之一,将给予重点扶持。大家都认为当前羊肉价格居高不下,和政县规模养殖户比较少,养羊肯定有好的前景。和杨胜强一样,其他3个人也是在大学毕业后一直未能稳定就业、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4个人一合计,人多力量大,干脆把几家的资金合到一起,养羊。于是,经多地考察学习后,4人开始筹划办一个标准化的养殖场。
4个人都各自向家里人谈了想法,家里人都很支持他们。杨胜强的父亲听后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年轻人就该自己闯一闯,同意让儿子和几个年轻人在自己家院子旁边的几亩耕地上创办养殖园。很快,4个人手里有了自筹的20万元,信心十足地准备大干一场了。但标准化暖棚羊舍还没开始建,他们就觉得钱已经不够用了。
几名大学生准备建标准化养殖场的事传到了镇上,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杨胜强说:“说什么话的都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毕业后没有个稳定的工作本身就糟蹋了上大学的钱,现在还要重回农村养羊,是继续糟蹋钱。”可是城关镇的领导听说后却鼓励他们放手干,还经过协调“赊”给了他们价值18万元的红砖和砂石。
基建材料解决了,杨胜强他们开始动工修建暖棚。由于缺少资金,暖棚建设过程中除雇了3个泥水匠外,小工都由他们自己及其家人充当。从未干过这些活的他们,搬砖、拉沙子、和水泥,几天时间脸就晒得黝黑,手上磨下了从未有过的茧和水泡。
现在,这座被命名为“大学生创业生态养殖园”的暖棚羊舍里,已经有150多只羊了。走进羊舍,一排正在低头吃玉米秸秆的山羊看到有生人进来,马上挤作一团。杨胜强介绍说:“这些羊是3个月前买来育肥的,现在都在40斤左右,刚好能赶上春节市场。前几天我们给市场上拉了几只,羊肉是以每公斤48元卖掉的'。除了母羊和种羊,其他的最近都要出栏了。”
谈到今年的打算,杨胜强很坚决地表示,他们要继续养羊,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再修10座养殖棚,建一座沼气池和一座青贮饲料池。杨胜强指着不远处的山坡告诉记者:“这里有一些林地是我家承包的,我们计划今年圈出200亩作为散养肉羊的场子,这样吃新鲜草长大的羊很环保、很健康,在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我们还能节约不少成本。”
采访结束时,马强告诉记者:“进不了公家的单位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创办养殖园就是我们的新选择。当然,由于缺乏资金、经验和技术,也走了不少弯路,花了不少冤枉钱,但我们不后悔,因为创业就是在摸索中一步一步成功的。”
大学生农村创业实例(三)
毕业季又到了,怎样面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成为困扰当下许多年轻人的难题。然而,苏州有一位“80后”年轻人,在捧了7年事业单位的“金饭碗”之后,2年前,出人意料地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旁人看来颇为“另类”的选择。
王树基出生于1983年,给人的印象是典型的大男孩,青春,阳光,透着一股子灵气,还有些小小的狡黠。而问起他的工作,他会很兴奋地打开话匣子。“我可是个有知识含量的新型农民,种的是生态大米,做的是环保项目,而且还是为自己打工。人生的道路千千万,创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和价值。”
放弃文广局事业岗位,来到徐州的一个小岛上开始梦想旅程
2006年,王树基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他获得了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的机会,并顺利取得了事业编制,主要的工作是组织和安排各类节庆活动。可以说,这份工作既专业对口又符合他的兴趣特长,更是很多人羡慕的“金饭碗”。然而工作七年后,一次随意的聊天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一次因工作需要,王树基随车运输东西,坐在副驾位置的他随意和司机聊起了天,司机告诉他,自己是盐城的农民,到城市里打工,孩子和父母留在老家,老家有几亩地,他父母每年就靠国家收购和补贴过日子。开货车虽然辛苦,但每月至少5000元的收入,顶得上老家种地一年。现在农村大量的年轻人到城市打工,村里很多地都荒废在那儿。
无意间的几句话让小王上了心思,是不是可以把荒废的土地集中起来做些事情呢?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如果有了地,哪怕只是保障自己及家人的饮食安全也好啊!怀着这样简单的初衷和想法,王树基找到了几个朋友,大家竟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随后他们开始考察土地,筹措资金,王树基还来到了双塔街道创业能量站,专门了解了创业政策并参加了创业培训。两个月后,他们决定在徐州微山湖的一个小岛上开始自己的梦想旅程。小王顶着压力,毅然辞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一头扎进小岛,做起了草脚农民。
岛上没通路没通电,摆渡来回要1600元,拆下电瓶车的电瓶维系30瓦的灯泡
“现在想想,当初决定创业靠的是一股子没来由的热忱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甚至还有些年少轻狂。真正做起了农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幼稚,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成长和成熟起来。”如今,说起创业初期的磕磕绊绊,王树基颇有些“都付笑谈中”的大气和坦然。
创业的首要问题就是交通,小王他们选择创业的小岛,其实是一块没有通路的河田地,岛上没有通路也没有通电,更没有人居住。附近的村民都是划船上岛进行种植,顺便捞些河里的鱼虾来卖,从而维持生计。
小岛地属南水北调的枢纽,京杭大运河和微山湖的岔口,周边50公里不允许有工厂建设,这让小王他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岛上生态环境非常好,土质、空气都不受污染,为种植生态大米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忧的是创业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王树基介绍说,摆渡一个来回就是1600元,要运4台水泵过去抽地下水,才能维系水稻的生长需要,每天80升的用油硬是过了河从这头扛到那头,而走上一圈要好几千米。晚上晚了回不去,将就在地里的简易房里睡一宿,要知道荒岛无电的一宿是很难熬的,除了电瓶车拆下的电瓶简单维系一个30W的灯泡,整个岛上没有一丝其它的光亮。
上网查资料找到“稻鸭技术”种植生态大米,80后小伙伴开始农民生涯
“其实,这些在我们决定创业的时候就有了心理准备的,但是真正亲身体验的时候,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80后’还是有点扛不住了。可是,已经把自己工作七年的积蓄全部投进去了,当初辞职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对父母保证,一定不会退缩和后悔。有句话说得好,不逼一下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么艰苦的'环境我们最终还是HOLD住了。可是技术的难题却着实让我们犯了难。”
确实,这群“80后”小伙伴想要种植的是生态大米,不打农药不用化肥,而这几个创业伙伴却没有一个是学习农业相关专业的,技术从哪里来,这让大家一筹莫展。好在,年轻人有的就是探索精神,通过朋友圈和网上资料查找,他们发现了在我国已经实验十年之久并且已经相当成熟的稻鸭技术。特殊培育的鸭子孵化后第7天就开始到水稻田里与水稻共同生长,鸭子吃虫翻土提供肥料,而水稻田就是鸭子的家,利用生态循环达成共赢。这项技术吸引了他们,在参观了几个成熟的企业,学习相关技术后,他们聘请了技术专家,用稻鸭技术正式开始了农民生涯。
“困难是不少,但乐趣更多,野鸡野兔野鱼野虾,漫步小岛,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自己种的水稻每天长高,看着为水稻服务的鸭子每天长大,真的特别幸福。其实很多城市人都向往农村生活,那是真正的放松,没有朝九晚五,没有电脑电视,纯净得像回到从前。自己动手烧吃的,偶尔划划船捞点鱼虾,自己种菜养家禽,人生有这样一次经历真的很幸福。”王树基感慨道。
种植的大米一年就达到了绿色标准,最大的收获是女儿懂得珍惜粮食
创业两年,王树基的事业在街道创业能量站的关注和扶持下稳步发展,如今,已成为高校产学研教学基地,种植的大米一年就达到了绿色标准,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年。创业的第二年,也就是今年,他们更准备在收获以后进军有机大米的种植和培育。
从“五谷不分”的大学生到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的“新型农民”,从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到担负十余人事业的企业负责人,王树基的青春充满了未知和希望,也更多了些责任和担当。
“做父亲了,家庭教育是大头,我有个三岁大的女儿,小时候挺乖,现在有些小淘气。”
王树基坦言,现如今的年轻人很大程度会依赖父母帮忙带孩子,于是就有了隔代宠,女儿之前吃饭总有些浪费,宁愿饭后吃零食,但是,自从爸爸开始从事农业,她就知道自己家里吃的米是爸爸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晚的米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不剩!“或许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说起自己的女儿,王树基满是幸福。
【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案例】相关文章:
成功创业故事案例11-25
创业成功案例故事11-25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故事11-25
创业人士成功案例故事11-25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成功故事12-09
农村小伙成功创业的故事12-09
农村创业故事成功典例12-09
大学生创业瞄准校内市场励志创业案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