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故事
农民创业故事1
山东农民郭振娥回乡创业养羊 盐碱地养出美味肉羊销往多地
山东利津县郭振娥盐碱地养出美味肉羊
如果给你两块牧场放牧,一块是牧草稀少的盐碱地,一块是水草丰美的绿洲。为了养出肉质优良的羊,你会选择哪一块?
山东利津县陈庄镇新发村有一位“女羊倌儿”,名叫郭振娥,她选择了那块牧草稀少的盐碱地。
用她的话说,在盐碱地上啃食草根长大的羊比在水草丰美的绿洲上吃鲜嫩青草长大的羊肉质更好,市场售价也更高。
回乡创业当“羊倌儿”
郭振娥今年49岁,在进入养殖行业之前,她从事过很多职业,开过加油站,经营过饭店,也挣过不少钱,全家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1年,利津县鼓励个人投资开发盐碱地,郭振娥从城里又回到农村老家,承包了一片盐碱地。“这块地是一大片盐碱地,有350余亩,搞农业肯定是不行了。”郭振娥本想着利用这片盐碱地搞种植业,可是她后来一合计,如果搞种植的话,开发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见效慢。她觉得不划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儿。
思来想去,郭振娥决定搞养殖,但是具体养什么让她犯了难,为此她专门跑到农业部门询问有关专家。“专家介绍,羊群啃食从盐碱地里生长出来的草会抑制羊肉的膻味,还能让羊肉含有多种特殊的酶,烹制出来味道格外鲜美。”郭振娥说。
2013年,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之后,郭振娥决定投身肉羊养殖行业。经过规划,郭振娥的350余亩地,分两期进行建设。
一期投资一千多万元,先在占地150余亩盐碱地上,建起了十二栋高标准化的现代化养殖大棚。又先后花费三千多万元从内蒙、新疆等地引进了两万多头肉羊,品种包括小尾寒羊和杜泊羊。
以前从来没养过羊,也没有什么养殖经验,一下子上这么大的`养殖规模,在外人看来,郭振娥简直是忒大胆了!
山东利津县郭振娥盐碱地养出美味肉羊
技术能人管理,肉羊不得腐蹄病
能这么放心大胆地搞规模养殖,一方面是因为郭振娥有多年的商海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手底下有靠得住的人。
“我们养殖场有两位精兵强将,管理和技术方面都由他俩操心。”郭振娥笑着说,她聘请的这两位技术员都是具有十几年养殖经验的老养殖户了,他们懂技术、会管理。把这么大的养殖场交给他们,郭振娥很放心。
在盐碱地上养羊,最大的难点就是防疫。肉羊一般都是喜欢在干燥卫生的环境里生长,因为盐碱地土壤盐碱含量比较高,湿度大,肉羊在羊圈里呆的时间久了,很容易患上腐蹄病。
肉羊得了腐蹄病之后,采食量下降,长势缓慢、出肉率低,病情严重了还容易死亡。
技术员薄春军用了一招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你看咱这个羊圈里,全铺着细沙土,这种细沙土吸湿性比较强。
羊把粪便排上去,都被细沙土吸了进去,不容易得腐蹄病。”薄春军说。
细沙土作用大,但是价格也不低。“它们都是从几十公里外的黄河边上运过来的,每方沙土的成本在十五块钱左右,铺设整个养殖场大概用了一万多方的沙土。”郭振娥说,仅此一项,就耗费了十几万元。
虽说成本有点高,但是利用细沙土预防腐蹄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从而保证了肉羊的品质。从2013年到现在,郭振娥的整个养殖场里没出现过一例腐蹄病。
盐碱地里搞繁育,销往新疆等地
有了两位能人的帮助,养殖场的发展顺风顺水,已经步入正轨。经过对市场的进一步了解,郭振娥觉得不能只是在肉羊育肥上下功夫,还要在自主繁育上动脑筋。
按照郭振娥的想法,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以育肥为主;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就自己繁育新品种,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郭振娥告诉记者,现在养殖场肉羊存栏量大概在两万只,一个大棚有一千六百多只羊,年出栏量是六万只。“从外面引进的这些肉羊耐粗饲、长势快、出肉率高,主要是用来搞短期育肥的,平均每四个月就能出栏一次。”郭振娥说。
育肥的羊多数卖到了新疆等地,现在毛羊市场价格在十一块钱左右。郭振娥介绍,她的羊在盐碱地上喂养,吃的草也是盐碱地里长出来的,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比市场价稍高一些。
三年过去,无论是从养殖的规模上,还是从养殖的效益上,郭振娥的养殖场在当地都是最大的。
她的名声慢慢在当地养殖户里传颂开来,养殖户们还给她起了一个新的名号儿——女羊倌儿。
每当听到有人这么称呼自己,郭振娥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因为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大家对她发展养殖事业的一种认同,也是对她的一种鼓励。
农民创业故事2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个勇敢勤劳的山西临县人从贫瘠的大山里走出去,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走南闯北几经风雨的洗礼,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播撒了希望,闯荡出崭新的人生,涌现出一大批创业的先进典型。近期笔者慕名专程赴新疆采访了许多闯荡新疆的临县人,亲身感悟了他们谋生创业的艰辛,也深深被他们自强自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聪明才智所感动。
赵兴柱,1969年出生在黄河岸边盛产红枣的丛罗峪镇柏岭集村。因其在贫寒的窑洞里出生,父亲给起名“兴柱”,希望他兴家立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84年,赵兴柱走出大山就开始闯荡新疆,创业路上尝尽酸甜苦辣,锤炼了他百折不饶、不怕吃苦、自强不息的.坚强性格。1996年,他发现新疆和田地区有发展红枣产业的独特优势后,先后大胆在新疆建设兵团和和田、墨玉县承包了6000亩土地,大面积发展红枣栽培。就是这样,赵兴柱的红枣产业越做越大,20xx年7月,经过资本积累,赵兴柱在墨玉县博斯坦库勒工业园区建成占地100亩、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万元的新疆兴翔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兵团和地方2300户农民增收致富。31年艰辛创业,赵兴柱由临县的一个农民转变为一名兵团职工,成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先后当选新疆山西商会副会长、和田地区山西企业联合会会长、新疆红枣协会副会长。其闯荡新疆的典型事迹,多次在 《中国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疆日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过。更令人敬佩的是,赵兴柱先后67次受到新疆建设兵团、新疆自治区党委、共青团中央和农业部等中央和地方的嘉奖;他创办的新疆兴翔果业有限公司先后荣获新疆自治区授予的“扶贫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20xx年6月,还被评为和田地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赵兴柱是我们闯荡新疆的临县人学习的榜样!”说起赵兴柱,这几年一直也在新疆发红枣财的李银荣感慨地说。如今,和赵兴柱一样,临县每年在新疆从事红枣产业的人多达上万人,仅和田地区就有200多人,种植红枣面积达15万亩,年产值达10多亿元,每年从新疆运回临县加工销售的红枣多达上亿吨,靠红枣产业,临县人在新疆每年增收超亿元。不少人还像赵兴柱一样在新疆承包土地发展红枣基地,建起属于自己的红枣加工厂。岐道村的张旭明在和田发展起1000亩红枣种植基地,建起年可加工200万公斤红枣、年销售收入达150万元的加工厂;招贤镇郝家山村农民薛文明凭着一股干劲在新疆发展建起20xx亩红枣种植基地,还在上海建立了红枣直销分店,红枣生意越做越红火,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万元。今年63岁的张明炎,20xx年在新疆注册资金1000万元,创办起一家集红枣苗木繁育、建园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专营公司,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农民创业故事3
他的小蜜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国的连锁店已达到42家,客户达到了2.6万余户,年利润达到了700余万元。谁都想不到,曾经的他只是一个农民,曾经历过窘迫不堪的生活,身上只剩下一元钱。然而,就是这样的他,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光亮,让梦想照到了现实。
不甘平庸的打工仔
1980年11月,杨东平出生在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从泸县建筑职业技术高中毕业后,杨东平来到宜宾一家建筑工地,当起下苦力的打工仔。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困惑以及阵痛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奋起。很快,由于敬业和勤奋,他被升为小组长,开始管理起一支民工队伍。
在不少民工看来,18岁的杨东平不过是一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大家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面对几乎失控的局面,杨东平没有手脚无措,而是认真查找原因。杨东平发现,民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对立,主要在于管理人员粗暴的工作态度和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所致。他虚心听取民工们的建议和意见,和民工们平等相处。短短时间过去,民工们开始对杨东平刮目相看:“这个小伙,别看人年轻,还真是有两刷子。”管理上的成功,让杨东平收获了信心。但与此同时,杨东平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大事。
当时工地上每完成一栋楼,都会请人清理外墙处理、建筑垃圾。杨东平发现,这些人工作上并不太负责任,技术上也不够完善。他开始思考,如果我来做,会不会做得更好?这样的清洁工作,不但工地上需要,城里面的很多家庭都需要,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随后,一个想法在杨东平脑海中得以明晰,那就是,创办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为城里人打扫清洁。
身上只剩下1元钱
辞掉工作后,1999年,杨东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酒城泸州,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门面,并注册了泸州第一家家政服务企业——泸州市江阳区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
由于出生在农村家庭,很难得到别人的资金支持。两手空空的杨东平决定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地创业。招不到工人,杨东平就手拿一把扫帚、一只水桶、一块抹布走到大街上,看到中意的人,劈头就问:“我是干家政服务的,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干?”
印不起宣传单,杨东平就用复写纸自己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东平晚上在门面熬夜写传单,白天就挨家挨户上门分发,前前后后,就靠手写,杨东平竟然发出了3万多张传单。
为了扩大影响,杨东平还在大街上拉起了横幅,自己往横幅面前一站,宣讲自己公司的业务。10年前,对于很多泸州家庭而言,家政还是一个新鲜玩意。看着滔滔不绝的杨东平,诧异的市民四处打探:“这娃是不是疯了?”而一个大姐,眼瞅着大太阳下汗流浃背的杨东平,好心劝说杨东平:“ 小伙子,你干啥不好。要帮人家打扫卫生,干这个有啥前途?”
由于市场不买账,开业后的三个月里,杨东平没有做成一单生意。20岁生日那一天,杨东平的身上只剩下了最后1元钱,杨东平甚至想到了放弃。然而,就在他彷徨之际,生意终于上门了。一家公司请杨东平过去清理杂草。杨东平当时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兴冲冲地就带着工人赶了过去。虽然这一单生意最终赔了钱,杨东平还是很高兴。他觉得,这毕竟是一个开始。“有开始,就说明有需求。只要我坚持下去,绝对错不了。”
免费推销叩开成功大门
杨东平发现,业务开展不下去,并非是因为没有市场,而是这个市场没有发掘。要发掘这一市场,首先就得改变客户的观念。
找到这一症结后,杨东平决定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企业理念。杨东平开始要求自己以及手下的每一位员工,见人就灌输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名男人,应该让自己的妻子过得轻松一点。要对妻子好,最实惠的,就是将妻子从繁重的家务当中解脱出来。现在有了小蜜蜂这样的家政公司,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妻子这么辛苦呢?但实际上,当时的杨东平还是光杆司令一个,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耍过。杨东平还为自己的企业别出心裁地拟定了一句颇具人性关怀的广告语:“选择小蜜蜂,生活更轻松。”
宣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距离全面打开市场还很远。杨东平决定放手进行最后一搏,那就是提供免费家政服务。
杨东平找到了泸州城区几家大的商场,凡一次购物达300元以上,小蜜蜂提供免费家政服务一次;凡订一份《泸州晚报》,也能够享受免费家政服务一次。到了后来,杨东平响亮地提出买一套房、一辆车,也全都享受免费家政服务一次……一时间,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的员工,开始叩开泸州城区一户户居民陌生的大门,而这些居民,最终又大多成为了小蜜蜂忠实的客户。以至于绝大多数泸州市民,一提到家政,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小蜜蜂。
经过这样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到了20xx年,单单泸州城区,小蜜蜂家政服务中心已有稳定客户2万余户。但杨东平并不满足,他将自己的业务从最初的保洁,拓展到了保姆、月子护理、老人看护等20多个项目,而服务中心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有限公司。
年仅23岁的'杨东平,事业至此开始腾飞。
扫帚扫进大会堂
杨东平的成功,除了灵活的经商头脑、不屈不挠的精神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细节的苛求。
城里人最不相信的,就是陌生人。因此,对于自己的所有员工,,杨东平都请求派出所和居委会出具了相关证明,同时还提出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上,细致到了进门前必须轻敲门,进门后要先穿鞋套。抹窗户和家具、卫生间的毛巾、清洁剂应分开使用,清洁完成后,工人应戴上白手套检查……正是这样苛刻的细节要求,最终为杨东平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
20xx年,杨东平乘飞机由昆明飞往厦门。下飞机时,一机的乘客全都离开了机舱,唯有杨东平一个人,蹲着不动。工作人员上前一看,这个乘客原来盯住了前面座位座套上面的一块咖啡污渍。杨东平告诉工作人员,他有办法清除。经不住杨东平的死缠硬磨,机长和空姐答应了杨东平的要求。等焕然一新的座套出现在眼前时,机长和空姐的态度出现了大逆转。
杨东平一举拿下来这一航线17个航机的保洁工作。这是一个100万元的大单。单子签下来时,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就因为坐一次航班,就因为一个小污渍,一个100万元的大合同,就这样给谈妥了。
同样的事情,在20xx年再次上演,当年9月,25岁的杨东平作为农业部、团中央评出的“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就在颁奖典礼上,杨东平发现大会堂的地毯上有少许污渍。典礼结束后,杨东平径直找到大会堂的管理部门:“我能清除地毯上的污渍,愿意无尝试验。”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就是这一席谈话,杨东平最终拿下了人民大会堂16个地方厅的保洁工作。随后,杨东平再接再厉,干脆将人民大会堂会议大厅以及全国人大庐山休养所的定期保洁合同,一并收入囊中。
目前,杨东平的小蜜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在全国共有连锁店42家,客户达到了2.6万余户,年利润达到了700余万元。11年过去,当初的一个小小打工仔,终于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农民创业故事4
几百元或者几千元的汽车精品,相对于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一辆车确实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往往被消费者忽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大多数4S店里的汽车精品利润都在一倍以上.
新车主成主要推销对象
终于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大多数新车主都喜欢把自己的新车精心打扮一番,什么坐垫靠枕,倒车雷达,舒适的、功能的一样都不能少.十几万的车都买了,还差几千块来装饰么.所以每当一位新车主签单,经销店的推销员推销汽车精品也都很成功.有的经销商直接就打着“送万元礼包”、“8000元精品优惠”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记者大概了解到,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新车后首次在4S店添置汽车精品的价格在500元~8000元不等,平均消费在3000元左右.消费者最常购置的汽车精品主要是常用的防爆膜、倒车雷达、真皮坐椅、防盗锁、底盘防锈、底盘装甲、GPS、地毯等,部分客户还会选择安装疝气大灯以及汽车音响等产品.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如果将大部分精品选装,即使是不对大灯和汽车音响进行改装,一辆新车的精品价格都将在10000元以上.
精品利润成倍高过卖车
据调查,目前经销店里的精品销售利润大多都在一倍左右,多的可以高过某些车型的销售利润.一常年经营汽车精品的业内人士刘先生透露,一般一辆新车购置5000元的精品,其成本通常只有3000元甚至20xx元,例如底盘防锈、底盘装甲等项目,通常4S店的标价都在800元~1200元左右,而其成本只有300元上下.
知情人士分析,如果按照一辆车选购5000元汽车精品计算,平均的销售利润可望达到2500元以上,这个数字比一些车型的销售利润可要高出许多.
“汽车精品的价格现在还没有像汽车销售一样,实行厂家定价,还不具备应有的'透明度.一般汽车精品的价值要在卖出的价格上打对折,高档车销售的精品价格水分就更高了.”业内人士刘先生说,同一个品种,例如倒车雷达,不同品牌的价格差异很大,消费者很难对产品的品牌、性能进行详细的比较.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汽车精品时最好先对产品作充分的了解才能讨价还价,以求达到物有所值.
农民创业故事5
在安吉,“峰晖”这个名号挺响,它就是浙江安吉峰晖竹艺服饰公司,它的前身是春晖竹木公司,十多年前由梁瑞荣和亲戚一手创办,现在公司已经从最早的3万元资产发展成了1500多万元。
提起梁瑞荣的创业史,在安吉几乎家喻户晓。他是昆铜乡独山头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三岁时因小儿麻痹症跛了左脚。身体有残疾的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理想,高中毕业后,19岁的梁瑞荣进厂当起了篾匠。1990年,在原厂分为两个分厂时,熟悉竹艺行业的他与舅舅共同创办起竹编工艺二厂。
“当时办企业的钱是借来的,没有厂房,就带着10多个老工人,在家里办起了工厂。”坐在宽敞舒适的办公室里,梁瑞荣时常会回想起刚创业时的`甜酸苦辣,“每次发货,我都亲自跟车。为了省住宿费,我和驾驶员经常睡在车底下将就着过夜。”
对梁瑞荣来说,成功没有任何秘诀,,完全靠自身的诚信和努力。20xx年,梁瑞荣和日本外商联系,办起了昆铜乡第一家合资企业。几年下来,“春晖竹木”逐渐发展成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由其生产的精细竹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就在这个时候,由省土畜产公司帮助引荐的日本神堂公司成了该公司的重点客户。
“近20年能与一个国外公司保持并继续发展贸易往来的关键是双方建立了亲如兄弟的诚信贸易,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通过质量来建立互相的信任关系。”公司老板梁瑞荣告诉记者,他已经与神堂公司建立了一年超过200万美元的贸易往来。就在公司积极外联的同时,去年和神堂公司合股重组的“峰晖竹艺”公司根据产品的特点,准备建立一种与农民诚信合作的生产关系。把接来的定单让农民单家独户来完成,企业提供技术、原料和生产样品。经过数年的不断探索,在该乡的化家坞、上舍、管城等地的农民积极行动,目前,一个农户在自己家里为公司创造的产值最多可达200万元以上,近20xx位农民成了该公司的合作者,一年近20xx万元工资收益直接从“峰晖竹艺”发放到农民手中。
诚信的经营与良好的合作换来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据了解,神堂公司通过直接参股的形式与该公司合作建设的五金生产工场已经全面启动建设,“建成后2家企业预计年产值可以超亿元,我们还可以与更多的农民建立捆绑式发展的道路……”梁瑞荣对“峰晖竹艺”充满了信心。
没钱+犯傻,一个创业团队的众筹故事累并快乐着,一个大二学生的创业路奇葩!一个淘米创业者如何走出淘米式困境一个意大利“织男”的中国创业实验潘今一创业开公司 为何开一个成功一个一个台商的上海创业故事潘今一创业开公司 每一个都成功乡村基“吃”出一个上市公司朱新礼的下一个野心黄如论:金钱只是一个符号
农民创业故事6
他叫高荣猛,在服装行业做生意创业。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纯朴的农民,但您别小看了这份纯朴劲儿,用高荣猛自己的话说,这可是他的经营秘诀!
说到放弃务农选择经营服装生意,还源于高荣猛最初的那一份初出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从开始做到落户城里
当初想做服装行业也是受大哥在镇上开服装店的影响,带着“肯定比干农活轻松”这个最初的想法,张荣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服装生意上。
1993年,贵州黔西南州的农户高荣猛不干农活,决定在镇上开一个店面经营服装,1996年,他又从镇上来到人流量大的兴义市做服装生意,高荣猛发现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好做,资金成了他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经过朋友介绍,高荣猛总算找到了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他向银行贷款两万元开始了在城里的服装生意。
解决客源难题
做生意的道路总是一波三折,资金问题解决了,但是没有客源这让高荣猛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他介绍说,“初步来做生意没有客户生意不怎么好,心里面比较着急。慢慢的时间做久了累积经验,把握好自家货物的标准和质量,顾客就越来越多,生意慢慢越来越好。”
随着客源增多,高荣猛的服装店生意也日益红火,店铺由原来的几十平米扩展为几百平米。
店铺搬迁
老话说,艺高人胆大!现如今,高荣猛事业越做越顺也开始有了更大的发展目标!20xx年,高荣猛经过一番考虑和市场调查,将店铺搬迁到浙兴商贸博览城。
他解释道:“浙兴商贸城规划、地理位置好、市场规划得相当好,我就到浙兴商贸城把商铺买下,我自己买了十间铺子现在都慢慢地在经营。”
质量第一,服务至上
来到新的市场,让高荣猛没有想到的是,等着他的不是更大的收益,反而是巨大的.打击。
原来,高荣猛过去在小地方经营,虽然人流量少,可是同类的店铺也少,竞争也少。现如今市场大了,同类商家骤然增多,自己又是后来者,想站稳脚跟都很难,更别提挣钱了!该怎么办呢?
高荣猛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提升自己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水平。高荣猛坚信“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
高荣猛介绍说:“质量上要做到第一,价格上要做到顾客满意。客户来我们店里面一件也是批发价,十件也是批发价,一百件也是批发价,让客户得到最实惠的价位和最满意的产品。”
从几万到几十万
经营服装行业二十多年来,高荣猛经历了服装行业的辛酸苦辣。现在他的店铺规模越来越大,团队由原来的两人发展到十多个人,收入也从最初的每年几万元增加到几十万元。
放眼未来,高荣猛希望在浙兴商贸博览城稳稳当当发展,让他的“理想服饰”遍布贵州黔西南各个地方。
农民创业故事7
“一枝独秀不是春。”是李立生的口头禅。曾经,他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现在,作为福建泰宁县杉城镇吕家坊村的村支书,他正努力带领着村民创业致富。李立生,1963年生于福建省泰宁县。幼年时,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落下了残疾。1981年,他高中毕业,因无法种田务农,只得闲坐在家。虽然靠亲戚、朋友的接济也可以度日,但李立生下定决心要自食其力!腿脚不便,还有灵巧的双手,李立生选择做一名裁缝。他拜一位陈姓名师学艺,认真掌握服装设计、裁剪和制作的要领,以努力和汗水练就了一身“针”功夫。1983年,李立生“自立门户”,在村里当起了流动裁缝。
他常步行到村民家中揽活,做好后再亲自送衣上门。有一回,他把衣服送往南会村的顾客家中,由于腿脚不便,心里又急,在山路上跌倒了好几次。当他到达时,身上都是灰土,还摔破了膝盖,但手里的衣物依然整洁干净。由于服务热情、技术过硬,他的回头客越来越多。1985年,传统的手工制衣业受到冲击,渐渐萧条。李立生决定放下自己的生意,到制衣技术发达的闽南地区学习。在石狮一家服装厂,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钟头。下班时,他双腿发软,要在工友的搀扶下才能走出车间。但是再累再苦,李立生都咬牙坚持,因为他有一个梦想——办一家服装厂,把先进的制衣技术引进家乡!1987年,李立生怀揣着2万元现金和满腔的热情回到泰宁,办起了“金湖服装加工厂”。可一年下来,产品滞销,他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本。无奈,他只得关闭了工厂,在泰宁城关开了家小店,重新干起了裁缝的老本行。梦想化为泡影,李立生并未消沉。
他开始广交朋友,搜集市场信息。很快,他发现糖烟酒等副食品销路不错,便“转型”干起了食杂经销。由于他重视商品质量、讲究诚信经营,生意很快就上了轨道,越来越红火。如今,李立生在县城中心地段拥有一栋五层的`大楼,还经营超市,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李立生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他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积极为村民谋福利。20xx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们村的村民多以耕田为生,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剩余劳动力也较多。”李立生介绍说。针对这种情况,他充分发挥自己经商多年、信息灵通的优势,引导乡亲们到石狮、深圳、厦门等地务工。如今,该村每年有近200人外出务工经商。在李立生的努力下,吕家坊村的新农村建设进展迅速。短短几年间,村里建起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安装了明亮的路灯,盖起了崭新的楼房。如今,全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95%的村民都住上了新房。6年来,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3891元提高到了8651元。
农民创业故事8
夏天最好最凉爽的草席非蔺草席不二之选,蔺草席选材天然,不使用染土、染料,集竹席之凉爽、亚草之柔软轻便等优点于一身,凉性温和,婴幼儿、老人和体质差者的最佳选择。蔺草分为咸水草与淡水草,咸水草生长于靠海一带,通称咸草或灯心草,品质较粗硬用来编织粗席外,昔日杂货店与市场商贩常用来困绑货物用,过去台北北投地区生长较多,在日据时代,北投蔺草和温泉一样有名。平常易见的蔺草席,竟然漂洋过海在日本、韩国等地热卖,这种蔺草席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它又是怎样为祝龙带来巨大财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一个有关蔺草席的故事.
他站在浙东的田野上,用手骄傲的一划:“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我的土地”.他带领我们走进宽敞的厂房,上百部编织机正在吞吐着绚烂的云霞,五彩缤纷、流光闪烁,无数片草席草垫淌弄在我们眼前,我们惊呆了,仿佛置身于彩云锦霞中一时难辨天上人间……
一米八零的个子,天生的卷发,俊气的脸庞,不吝惜花钱,对朋友绝对讲义气,他的口头禅是:“朋友之间不要谈钞票”.他就是浙东北地最大的蔺草产品生产商祝龙.
江南出产一种植物,名字古怪,叫蔺草.春秋战国时候,赵国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贤相叫蔺相如,敢和凶暴的秦王面对面的斗争,还取得了胜利.这种草就叫蔺相如的蔺,蔺草.蔺草绵软细长,是编织草席草垫的.好材料.北地自古就盛产草席,颇有名气.
祝龙从小就看着蔺草长大,但他却不喜欢这种只长草不结粮食的水田植物.祝龙喜欢吃饭,喜欢吃香喷喷的白米饭,在他童年时代又偏偏吃不饱饭,每当他看着有条件吃饱饭的小朋友捧着一大碗白米饭吃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不知悄悄咽下多少口水!因此祝龙不喜欢不长粮食的蔺草.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满地,祝龙已长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眼下吃饭应该不是问题,乡亲们都在算计怎样赚钞票.大家都在动脑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在了传统植物--蔺草上面.于是出现了全民打蔺草编织各式各样草席的运动.
祝龙不甘落后,会同了一个漂亮姑娘,他的女朋友阿英,大家一道奋斗.
于是通宵达旦,于是废寝忘食.漂亮的阿英,英俊的祝龙,编织出来了頂頂漂亮的草席.他们又给漂亮的草席起出了漂亮的名字:朝霞满天,夕阳犹美,鸳鸯戏水,马踏天涯等等.看着这些漂亮的草席,小伙子小姑娘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新建的洋房、火爆的婚礼.
农民创业故事9
对于浙江百龙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厚林来说,10月一过,今年最忙的季节就过去了。别人临近年末忙于生产,四处讨账要债,忙得焦头烂额,他却倍觉悠闲。“我从事农业生产,就是看中这一行欠账少。”相比于被欠款搞得头大的大老板,他觉得自己活得很自在。
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快乐创业的农民企业家。
兴趣引路,坚持必有成果
事情要从1996年说起。这之前,叶厚林在建筑装潢领域打拼,虽然能赚到些钱,但是很累,尤其要账难,让他感觉不到创业的乐趣。
有一次,叶厚林和朋友到路桥区路北街道松塘村玩,发现了一个大棚。这个大棚里的蔬菜,不是种在土里,而是种在泡沫箱组成的水槽里,整个大棚干干净净,鞋不沾泥。这种无土栽培技术引起了叶厚林极大的兴趣,他决定尝试尝试。
于是,他在自家两亩地里搞起了试验。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无土栽培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不过,他觉得这些不是难题。“不懂就多请教师傅,请教来的知识还不够,就自己买书来学习,上网去查询。”
从事无土栽培第一年,栽培出来的蔬菜品质不太好,亏了。第二年,蔬菜品质上去了,但市场超饱和,一车菜价不抵运费,又亏了。第三年,叶厚林看准市场,终于扭亏为盈。就这样,他摸索着走上现代农业生产之路,慢慢成为无土栽培专家。
后来,因为城市建设等原因,他的栽培基地换过好几个地方。但他的生产业绩逐年稳定上升。
20xx年,叶厚林的`生产基地再次搬迁,搬到台州市农垦场,并成立百龙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占地200亩。由于新基地地处海边,水质含盐量高,无法继续搞无土栽培。他因地制宜,放弃无土栽培,在蔬菜育苗上找到突破口。
公司成立后,叶厚林与浙江大学、西安杨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育种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配备检测室、恒温发芽室等现代育苗设施。
搬迁、注册公司、转型、基地建设,各方都需要资金。叶厚林想到了“自家人”路桥农村合作银行。他说自己是农村人,对名带“农村”的银行有天然的好感。事实证明,路桥农村合作银行对农民创业很支持。20xx年,叶厚林从该行顺利贷到70万元。之后,随着公司规模扩大,他的贷款额不断增加,目前在该行贷款250万元。
如今,叶厚林把百龙农业有限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省内数一数二的蔬菜育苗基地。
农民创业故事10
三十多岁的他,自从大学毕业后那年就外出打工,这么多年过去了,却始终没挣到钱,而且又无比艰辛,处处受别人的冷眼,想到这张冰的心里总是酸酸的。
想到家乡要山有山,要田有田,放着“金山”却没人管,张冰决定回乡投资创业。“家里赚1元钱,相当于在外面赚2元。”他说。
“明年村里烤烟的'种植面积很大,不少种植户早早就开始准备了。”25日,光泽县司前乡岱坪村村主任张冰向记者介绍起村务,“我家的拖拉机已经借给乡亲耕地溶田了。”
回想两年前,苦苦劝说村民种植烤烟却没人响应,到如今,天天有村民找他争取种植指标——反差之大,张冰自己也没想到。
没人料理的荒山,他承包;谁家毛竹山无人管,他来托管。回乡仅五六年时间,张冰托管经营的竹山面积就达1000亩。为提高毛竹的附加值,2003年,他办起竹制品加工厂,吸纳了20名村民就业。
“这个年轻人有头脑,有干劲,人又实在。”村里人说。2009年9月,张冰挑起岱坪村村主任的担子。
如何实现村集体增财、村民增收?张冰上任后,反复琢磨。
想到光泽县有不少村子通过种植烤烟致富,张冰也想引进烤烟项目。然而,全村人几乎都以海拔高、担心烟后稻没收成而拒绝。
为了说服村民,张冰决定当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1年冬,他个人向乡里申请了种植160亩烟叶的指标,并自掏10万元盖了10座密集式烤房。
2012年,烟叶采摘后,又接着种了160亩高山四季豆,搞烟稻轮作。烟后豆收成后,张冰算了算,烟叶卖了48万多元,烟后豆卖出36万多元,除去成本只赚了购买10座密集式烤房和2台拖拉机、2台培土机的钱。
“第一次尝试,赚多少钱并不重要,最要紧的是我用行动证明了岱坪村不仅能种烤烟,还可以种烟后豆。”张冰说。
今年,张冰一鼓作气,把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20亩,加上120亩烟后稻和150亩烟后豆,总产值达80万元。除去成本开销,纯利润有10多万元。
让张冰更高兴的是,创业路上他不再孤单,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了尝试。
44岁的村民叶茂玉建了3座密集式烤房,种下60亩烟叶和烟后豆,秋后结算,纯赚了8万多元。还有陈祖申等3名村民,每人都种了20亩烤烟和烟后豆,人均赚了三四万元。
“眼下,还有四五名村民来要烤烟种植指标。万一乡里指标调剂不过来,我就把自己的指标让给他们。”张冰说,他最希望的是,看到家家户户增收。
拓宽增收之路,张冰想到在山上、田里大做文章,并逐步实施——去年9月,村里成立了香炉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推广高山四季豆种植,入社的村民有110户;利用村里的景点大岐山,筹划开发乡村旅游……
在这里,小编认为: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农民创业故事11
20xx年,赵军重点培育美登、北蓝、蓝枫、北陆四个蓝莓苗木品种,苗木产能达到100万株,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达150万元。赵军指着培育床上绿意正浓的蓝莓种苗说,“这是去年9月份培育的苔藓苗,现在把它们装进营养盒,再培育20天,就可以装袋销售了”。
“别看这小小的果子不起眼儿,我可是起起伏伏在发展蓝莓的道路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提起赵军的蓝莓发展之路,他感慨颇深。20xx年,27岁的赵军在村里80多个村民的无偿帮助下,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日光大棚繁育蓝莓,由于当时技术匮乏,10万株苗木仅成活了800多株。20xx年,不服输的赵军去加格达奇学习蓝莓组培、瓶苗生根、继代扦插等技术,又投资38万元,建起了500平方米的育秧棚,育苗10万株,当年,成活率达90%以上,利润达到了20多万元。重燃希望的赵军深知农民出身的他,致命的弱点就是没有知识。
20xx年,赵军到清化大学经济管理国际化总裁(CEO)班学习。一年后,满载着市场管理、营销等一系列所学,投入资金16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由单体540平方米的日光大棚7栋、单体300平方米的温室4栋,参观长廊1座组成的蓝莓苗木繁育基地。主要生产美登、北蓝、蓝枫、北陆四个蓝莓苗木品种,远销鸡西、齐齐哈尔、哈尔滨、伊春、嫩江、北安等地,实现苗木销售收入400多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赵军没有忘记村民们昔日对他的帮助和期望,他组织60人,建成了注册资金380余万元的宏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对那些想尝试种植蓝莓的农户,合作社为他们免费提供苗木。想要大面积种植的,合作社保证所供苗木成活率达到100%的基础上,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户还可以赊欠苗木款,等见到效益后再分期结算。群山乡乡长官志军说:“朝阳村的蓝莓苗木繁育基地一年四季都需要劳动力打理苗木,村里的许多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来合作社打零工,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为村民创造劳务效益30多万元。”
谈到对未来的发展规划,赵军信心满怀:“现在,省内外各地来合作社购苗的人越来越多,下一步,我们要提升苗木质量,建设一个组培实验室,有了实验室,就可以培育本土的苗木基因库,三年内,使苗木产能达到350万株,在不坑农、不害农的同时,把合作社发展壮大。”
农民创业故事12
提起丝瓜,你会想到什么?是夏日餐桌上的一碗丝瓜蛋汤,还是一块剥了皮、去了籽可以洗碗的丝瓜瓤?这些都不值得称奇,合肥有这样一个人,因为人生变故回乡种地,从丝瓜藤里发现了一笔隐藏的财富。
记者回乡种瓜果
20xx年,是童长远人生的分水岭。20xx年之前,他是合肥市长丰县报社的记者。工作稳定,家庭幸福,他的脸上常洋溢着笑容。
20xx年4月24日,就在这天,童长远的妻子因难产离开了人世。美满的家庭瞬间崩塌,童长远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精神恍惚,害怕见到熟人、同事。
为了给妻子讨公道,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待判决的日子是地狱般的煎熬,每次去医院带回来的.都是失望。
年底,童长远辞去工作,回到农村老家。亲朋都反对他回老家,他的大哥为阻止他甚至动了手,甩了他两个耳光。
童长远以为远离熟悉的环境,可以减轻痛苦,但回到农村,他还是不能忘记过去。为了躲避回忆,他东拼西凑了1万元,承包了一片荒地,一边等待法院判决,一边开荒种植果树苗木。正常情况下,一个劳动力一天可完成耕一亩地的活,而他为排解痛苦,有次一天耕了三五亩地。差不多每天做14个小时农活,回到破旧的租住房里,他还要烧火做饭。即使这样,童长远夜里还是睡不着,他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20xx年4月,童长远终于等到了最后的判决。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判决童长远的妻子、女儿死于医疗事故,医院承担全部责任。为了这个结果,童长远等待了三年。这三年,他把160亩荒地变成了树影婆娑的绿地。
那时农村搞退耕还林,政府支持租地种树,生意很好做,他租的地也越来越大,资金如滚雪球一样壮大。童长远迈出了第一步,收获了第一桶金。
可好日子不长,苗木生意逐渐难做起来,童长远最困难的时候欠账数十万元。20xx年,他开始种蔬菜。丝瓜成为他第一个选择的品种。
丝瓜地里种出化妆品
20xx年,童长远联合三十头镇的十一位农民,建了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他兴奋地想,每斤赚1角钱,净利润应该在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可他没料到,他进入的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虽然他和农民签订了保护价,但丝瓜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很多经纪人就私下里找种植户收走丝瓜。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童长远却还要按保护价收购。
到20xx年,童长远一共赔进去六十多万,这是他过去种果树苗木三年的收入。童长远决定按合同,收购完最后一批丝瓜后,就放弃丝瓜生意了。可一位河南商人的到来,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年10月的一天,河南商人周巍峰找到了童长远,童长远正带领农户砍丝瓜藤,准备种下茬的青菜。周巍峰拉住他说:“不要砍了,就这个样子,明天我们就来收。”他还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有这么多丝瓜,你会发大财的。”
第二天,周巍峰如约来到地里,给农民们做示范。他剪断丝瓜藤,把切口处放进矿泉水瓶接丝瓜汁。每接一斤汁,他就给童长远2元钱。童长远狐疑地追问这丝瓜汁的用途,周巍峰只答了一句做原料,再问,就支支吾吾了。
童长远一个星期采集了2万斤丝瓜汁。他觉得人生太有戏剧性了,卖丝瓜辛辛苦苦三年赔六十多万,卖丝瓜汁一个星期,轻轻松松赚到4万。
为什么周巍峰守口如瓶?这中间有什么财富秘密?童长远带着丝瓜汁的样品,来到合肥工业大学,找到孙巨汉副教授。一番谈话之后,童长远恍然大悟:在中医书上,丝瓜水叫天萝水,它是一种中药,能促进新陈代谢,具有活血通络、清热润肤的作用。丝瓜水中含有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具有补水、美白、保湿、祛皱、消炎、平衡等美容作用,是天然的化妆品。
丝瓜王打造产业链
20xx年,童长远加大投入,他在长丰的三十头、杨庙、水湖,肥东的元疃、长临河,肥西的高店都拥有了蔬菜种植基地,吸收了两百多位农民会员,也培育了五百多位掌握新种植技术的农民。
他的蔬菜科普示范基地面积已达1600亩,建设新品种丝瓜基地20xx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单品绿色丝瓜种植基地。
丝瓜从5月到8月进入丰产期,白天,童长远带着农民摘丝瓜;夜里,他带着农民进入丝瓜地,揣着剪刀背着矿泉水瓶,采集丝瓜藤中流出的汁。次日早上,每只瓶能接半斤左右的汁。
丝瓜汁有点浑浊,通过技术处理以后,就变清澈了。这汁里面含有天然防腐剂,抗氧化性能很好,可以直接当饮料喝,很解渴,常温下,可以存放三天。
在化妆品行业,这汁又叫丝瓜伤流液,一年一个价,上涨幅度比较大。20xx年大概8000元一吨,20xx年上涨到每吨1.5万元以上,并且常常是有价无货。
从20xx年开始,童长远联系了有生产能力的企业,贴牌生产自己的化妆品,并申请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的化妆品,因为纯天然,价格低廉,网上销售相当火爆。“我没投一分钱广告,但回头客很多,我每年也只限量生产二三十万瓶。”20xx年,他的产品卖到全国一百多家化妆品专卖店、三百多家网店。
童长远把种植、销售、加工做成了产业链条。他每年要供应合肥农贸市场60%的丝瓜。光卖丝瓜,每年就收入一百多万元,而从丝瓜藤中发现的财富,每年还能让他再多赚200万元。
现在,童长远忙着外出学习、考察市场,他培育的丝瓜样品也已送往日本、韩国。“如果检疫手续办下来,我的产品就能走出国门了。”谈起未来的发展,童长远说:“未来我要增加丝瓜水品种,打入高端化妆品市场,我还要制作解酒水、防蚊虫叮咬水、补钙水等丝瓜系列产品,三年后实现年产值1亿元。”
农民创业故事13
在校女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做豆腐 成立公司做成品牌
卜睿,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20xx年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现在是吉林省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她的创业过程曾引起过很多人的质疑,却激励过更多的人,作为标准的80后,创业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她却不断奋斗,一往无前。
回农村做豆腐实现创业梦
20xx年9月,卜睿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走进了大学校门,同时也成了全家唯一的大学生。在父母的规划中,卜睿应该在毕业后留在城市,找一份体面、安稳的工作,告别农村。然而事与愿违,卜睿大学还没毕业就回到了农村,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卜睿大三的时候,她在网上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则关于“毒豆腐”的新闻:因为食用了含有违禁添加剂“吊白块”的“毒豆腐”,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身患尿毒症,给孩子的家庭和他本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看过这篇新闻,卜睿萌生了一个念头,要生产出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杜绝类似“吊白块”事件的再次发生。
20xx年3月,卜睿不顾父母和亲人的强烈反对,走上了创业之路,选择的项目正是“豆腐”。创业初期的艰难,对于还没毕业的女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切事情卜睿都要亲力亲为。一板豆腐100多斤,男生抬着都有些吃力,卜睿每天都得抬上几十板。每天凌晨3点起床,然后去早市出摊,销售完以后又要去调研,跑市场、找场地。最初的日子,卜睿每天都是早上伴着月亮走,晚上带着月亮归。
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品牌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卜睿的身影已经遍布长春市的大街小巷,而女大学生创业卖豆腐的新闻也传遍了长春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卜睿的“豆腐项目”成了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20xx年,卜睿投资15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豆制品厂,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20xx年,成立了吉林省昌睿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卜家”这个品牌,同年获得了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得全国QS质量认证。公司成立以来,累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工人每人平均年收入4万元。
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现在卜睿的食品公司已经办得有声有色,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一次偶然的机会,卜睿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发现了30年前未经过改良的纯笨黑猪品种,这正好符合当时她要搞养生态殖业的想法。随后她买回了13头黑猪崽儿,开始摸索着做生态黑猪养殖。
长春市二道区畜牧局得知这个情况,对这个传统东北笨猪品种非常重视,多次到养殖场参观,提出建议,并嘱托一定要把这具有东北特色的纯笨黑猪品种保留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卜家黑猪”在长春市已经小有名气。
现在卜睿又把眼光投向了“高光效、立体养殖”———在玉米地里养土鸡。现在该项目已经通过了论证,并进入了选种阶段,预计明年就可以大面积实施。届时她将带领乡亲增收,同时给顾客提供更多真正的安全食品。
希望更多人加入创业队伍中
卜睿相信,励志能照亮人生,创业能改变命运。经过这几年的拼搏和奋斗,卜睿先后被评为长春市二道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长春市“双学双比”女状元荣誉称号、“长春市百名创业人才”荣誉称号、“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荣誉称号、“吉林好青年”荣誉称号等。
现在卜睿头上的光环已经越来越多,但她没有忘记最初的目标。她说:“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我要努力的目标,我希望通过自己创业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创业。”她希望大家能在创业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开拓美好的明天,早日实现自我小梦,共筑中国大梦!
农民创业故事14
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拥有500多家加盟连锁店及5000多名员工,公司年销售总额过亿元。他就是瑞金市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桂林。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1997年,杨桂林退伍后来到北京,找到了一份超市搬运工的工作。打工的日子让他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知识和技术,就永远只能干苦活、累活、脏活。所以在搬货之余,杨桂林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知识和技术,同事们在打牌,他在看书:同事们去游览北京名胜古迹,他去逛书店。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桂林在超市里捡到几本被撕坏了的小册子,原来是超市的内部培训资料,杨桂林如获至宝,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从此爱上了超市经营这个行业。此后,杨桂林经常去书店,学习有关超市管理方面的知识。
一天,主管发现杨桂林床边堆满了关于超市方面的书籍,就建议店长把他调到洗化部当理货员。到了新岗位后,杨桂林工作起来如鱼得水,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在超市举行的岗位知识竞赛中得了第一名,一个月后,杨桂林当上了洗化部的主管,三个月后升任超市高管。
乡亲们听说杨桂林的事迹后非常羡慕,纷纷央求他带他们出去打工。但杨桂林说,那时他已有了返乡开店的念头,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可以自己创业了。
听说杨桂林要抛弃高薪回家创业,亲朋好友都不理解,父母更是不赞成。但杨桂林心意已决:老板不是天生的,只要勤学敢闯,就一定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1998年春,杨桂林毅然辞去工作,在瑞金县城开了间几十平方米的小超市,开始了他的返乡创业之路。
◎创业需要一股闯劲◎
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1999年12月,杨桂林把超市隔壁几家店铺盘了下来,准备春节前后大干一场。没想到元旦刚过,房子就因为城市规划要拆迁了。他一下子懵了,投入的钱还没回报就没了。没办法,他只得另选店址,重新起步。
正当超市经营刚有起色的时候,2000年3月,超市被小偷洗劫一空,损失了10多万元。家人和亲友都劝他别干了,还是出外打工去。杨桂林想过放弃,但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又曾是一个军人,不能就这样被击垮。于是他重振精神,在银行申请了一笔低息贷款,并说服几个朋友一起投资,重新将超市经营了起来。
在创业过程中,杨桂林还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他勇敢面对,一一克服,使公司逐步发展成为瑞金市首家大型综合超市,成为瑞金市零售业的`龙头。
◎农村创业前景无限◎
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杨桂林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开拓农村市场的重大机遇,于是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作为实施企业,并很快得到了核准。他坚信,在农村开超市,一定会有无限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杨桂林迅速筹措资金,带领员工踏遍村村寨寨,不分昼夜,上门走访,号召乡亲们加盟创业。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一家、两家、三家……超市加盟店终于在乡村生根发芽。
为了确保给乡村加盟店提供周到、便捷的优质服务,公司建立了物流配送、信息交流、营运管理、质量价格监管等六大管理体系,设立了服务热线,建立了网站。
在经营过程中,公司始终把收购、推销农产品作为主业来抓,切实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有一次,杨桂林到加盟店了解经营情况,路过大棚蔬菜基地时,看到有些蔬菜因没有销路烂在地里。回到公司后,他立刻召开会议,迅速派出购销员,奔赴沿海发达地区联系销路。经过努力,滞销的蔬菜很快销往多个大中城市,公司还因此与外地一些超市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赣南脐橙一度滞销,不少果农心急如焚,杨桂林辗转北京、上海等地,销售了100多万吨优质脐橙。
由于公司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加盟连锁店迅速向农村和周边地区发展。目前,整个赣南已有500多家加盟连锁店。公司连年荣获“全国价格检测定点单位”、“赣州市守合同、重信用AA企业”、“瑞金市质量、计量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企业。
杨桂林还热心慈善事业。创业以来,他支持家乡公路建设、资助贫困学生、抗灾救灾、慰问敬老院老人等,捐款物累计近300万元。在汶川地震中,他的公司共计捐资250余万元。
农民创业故事15
现代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尤其是绿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农村人自家种植的蔬菜就很受市场欢迎。农村的大爷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就大规模的种植韭菜,但是就算再绿色,也不能卖到百元一斤吧?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现如今很多农民都从城市返乡,包田建设大棚种植蔬菜,这位农村的大爷也承包了10亩田地,他专门种植韭菜,不种其他的.。大爷每天辛勤地管理着这片田地,一点都不含糊,韭菜形势喜人,人家都开始售卖给贩运蔬菜的人,而大爷却不着急。
很快韭菜的高价期就过去了,韭菜也越来越老,大爷还是不卖韭菜,大家都很疑惑,大爷这到底是在琢磨什么呢?好好的韭菜就这么浪费了吗?也不能这么傻吧?
几个月过去了,地里的韭菜都已经结籽了,大爷这时候忙起来了,把韭菜全都收割了,把韭菜籽全都打了出来,晒干了。大家伙就更纳闷了,这老头到底要干什么?
大爷把韭菜籽晒干后,联系了一个收购韭菜籽的小贩,竟然卖了8万多块钱。原来韭菜籽也可以卖钱,大家这才明白过来,这可比韭菜挣钱多了,这老大爷可真行。
【农民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农民创业成功故事12-06
农民创业故事(精选15篇)10-09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故事11-25
赵正义为农民工创业支招创业故事03-10
农民夫妻返乡养殖山羊的创业故事03-09
农民创业培训的总结11-30
农民创业培训总结02-14
农民创业项目12-09
适合农民创业好项目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