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31 17:19:14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加快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xx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目前0—17岁少年儿童15、7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69%。其中留守儿童4、45万人,占全县少年儿童总数的28、29%。其中留守女童2、16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8、51%;留守男童2、29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49%。留守儿童中,由祖辈抚养照顾2、67万人,占60、08%;由父母一方抚养照顾1、47万人,占33、06%;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0、3万人,占6、85%。

  20xx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文件精神,xx省印发专门,在全省部署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本文结合全县留守儿童摸底结果和走访调查,揭示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建议。为全面掌握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现对相关村镇、学校200名儿童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有关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本调查报告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留守流动儿童的父亲在外省务工的占22、6%,母亲在外省务工的占22、5%,而父母双亲都在外务工的54、9%。留守流动儿童父母亲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具有初中、中专(含高中)和大专以上三类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5、6%、20、5%、2、9%,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情况来看,从事技术工的占19、9%,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的只占1、8%,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占78、3%,他们因缺少知识和技术,往往只能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调查走访发现,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较差。6、5%的留守儿童连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52、1%的留守儿童月生活费不足300元。7、8%的留守儿童生病时没人照顾。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家长的探访频率的严重偏低。59、4%的家长一年仅回家探访一次,12、8%的家长回家探访频率超过一年。此外,留守儿童长期无法与法定监护人共同生活。59、1%的留守儿童与祖辈亲人共同生活,13、9%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11、3%的留守儿童与哥姐一起生活或寄居亲戚朋友家中。

  2、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比例更高。在笔者调查走访的对象中,过去两年内有51%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兴趣相对不足。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然而,有八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其学习态度与状态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有62%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个百分点。

  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突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17、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体系根源。xx县是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全县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父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离手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背景根源。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据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根源。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教育体系根源。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5、关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制度体系根源。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未能确立,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未能强制依法履行到位;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统筹协调、督导监督、宣传引导、摸底排查、帮扶联系等工作职责未能有效落实到位;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不够,相关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深入,安全防范和动态管理机制不完善;此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行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作的全面性还有待加强。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于实施源头治理,关键在于构建长效关爱机制。

  (一)加强农村儿童留守现象源头治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在落户准入、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措施。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和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推荐用工岗位信息或创业项目信息。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责任体系。一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应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对监护、教育职责不到位,造成重大伤害的,要依法追究监护主体责任。二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三是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现有服务阵地,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四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一是建立强制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对发现的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应实施行强制报告制度,未能履行报告职责的应严肃追责。二是建立评估帮扶机制。相关部门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将其纳入保障范围。三是建立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发挥电子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尽快建成运行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整合现有民政部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卫生计生部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公安部门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实现数据信息互通互联,做到精准定位、动态管理。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暑假,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可以外出旅游、睡个懒觉、上个兴趣班,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脱了学校的看管,放假让他们一下子处于“真空”状态,他们的暑假生活是怎么过的呢?

  “希望天天有爸爸陪伴”

  对蓬溪县高升乡四村11岁的杨谭而言,长达2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又意味着帮家里做家务的责任。

  在杨谭三个月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是一名先天性白化病患者,为了给他赚取学费、生活费,在杨谭很小的时候就远赴广东惠州打工。平常,杨谭跟着奶奶生活。庄稼人一辈子有忙不完的活。尽管已经50多岁了,杨谭的奶奶还是天天下地干农活。也因此,杨谭早早就学会了“自我照顾”,空余的时候自己也会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

  中午,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格外闷热,杨谭仍然坐在地上撮玉米。“奶奶一个人干活太辛苦了,我不帮她,就真没有人可以帮她了。”这些话语似乎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

  记者得知,杨谭7岁上一年级那年就开始学做饭了。“刚开始,水总放不够,老烧糊。”杨谭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哪怕饭烧糊了,奶奶也夸自己能干,然后把上面的饭盛给孙儿,把焦饭留给自己。“奶奶总说,自己的胃不好,喜欢吃点焦锅巴养养胃。”今天的午饭就是杨谭自己做的。“还是爸爸做的菜好吃,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他爸爸一年到头就回来一次,他爷爷也出去打工了,家里就我和他两个人,他不帮忙咋办嘛,种了这么多的地!”杨谭的奶奶刘素琼无奈的说道:现在乡下的人都出去了,劳动力太少,让孩子帮着干些农活是不得已的。

  漫漫暑假,因为“空村”现象严重,杨谭找不到一个玩伴,唯有家里的那条大黑狗。

  也因为孤独,此刻也是他最想爸爸的时候。“好希望爸爸天天都能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像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湿润的眼睛迷糊着这个孩子稚嫩的心,显得有些悲凉。

  “找个玩伴太难了”

  家住蓬溪县金桥镇土地丫村的'梁睿,今年7岁。对于这个暑假,他说自己过的很无聊。早上写完作业后,他就一直待在家里看电视。

  梁睿的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每天很晚才回家。对于梁睿来说,动画片确实很好看,但每天都只有他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多少觉得有点孤单。看了一会动画片,梁睿决定去找村子其它的小伙伴玩,可惜吃了个闭门羹。梁睿也想去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可是爸妈太忙没时间照顾他,他的奶奶希望他去参加补习班,提高成绩,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没能实现。

  在这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梁睿只能和奶奶呆在一起,但奶奶又要忙家务和农活。记者和梁睿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身影。梁睿说,其他小朋友要么被外地的爸妈接走了,要么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只好让孩子待在家里。

  乡村的小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一辆车经过,奶奶李莲感叹到,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孩子们开心玩耍的机会却少了。不过,奶奶还是希望孙子老实一点,就算无聊也不能玩一些危险的游戏。

  “每天盼妈妈打来电话”

  这个暑假,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7岁的王政坤是和一大堆暑假作业度过的,由于期末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他的暑假被安排了厚厚的一叠作业,当做惩罚。王政坤出生后,父母就去了成都打工,一年回家两三次。7年时间,王政坤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我都会守在电话旁,盼着妈妈打来电话。” 懂事的王政坤说,他很想爸爸妈妈,但为了让他们在外面安心工作,他从不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 这个暑假,王政坤没有约学校的小伙伴玩,而是天天在家呆着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干农活、洗菜做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照顾三岁的妹妹。

  “为了这个家,爷爷太不容易了”

  “爷爷出去打工也不容易,想多挣钱让我来好好上学。”家住安居区东禅镇7岁的袁横民说,暑期除了做些家务,其他时间就是看电视、打气球玩。捉迷藏,是他和村里小朋友经常玩的游戏,那也是袁横民最开心的时候。

  袁横民的太奶奶告诉记者:孩子的母亲是一名残疾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在他刚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因意外掉进水库里淹死了。无能力抚养孩子的妈妈只得将其交给外公照顾,外公也是一位离异的单身家庭,由于要照顾一家四口,不得不远赴印度边境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所以孩子只能跟着太爷爷太奶奶生活。“我们都80几岁的人了,自己年龄大了,在家看着孩子也只能做到让孩子吃饱睡暖,其他的都无力去过问了。只希望他安全就好,所以只能让他在家看看电视”。

  干活筹学费 姐弟俩不想辍学

  对船山区河沙镇桥墩村的9岁孩子唐栋梁而言,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同时又只能呆在家里与奶奶爷爷为伴。除了帮奶奶干活,业余时间就是看电视。“我最喜欢何炅,他到哪儿都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我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唐栋梁的脸上,挂着一丝向往。

  记者了解到唐栋梁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妈妈走后,爸爸不务正业,扔下他和大三岁的姐姐离家出走了,至今不愿回家照顾孩子。所以从10个月大,他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唐栋梁刚长到灶台高,便开始和姐姐学做饭。他左手中指上长约一厘米的伤痕清晰可见。“这是8岁那年切菜时伤到的。刚开始做菜时,不是盐多了就是油少了,奶奶却总夸我们能干!”对于这个暑假,唐栋梁和姐姐是最忙的时候,“奶奶手不好使,爷爷生病长期吃药,根本就没什么劳动能力了,所以只有我们帮着奶奶下地背玉米,等这些玉米干了好拿去卖钱凑学费。”唐栋梁告诉记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姐姐马上就上初一了,虽然只是很少一部分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也拿不出来。爷爷、奶奶说要是爸爸再不管,再不寄钱回家我们都快要得面临辍学。”说到此处,唐栋梁揉扯着衣角,失落的站在墙角不说话了。而接下来几天的暑假,我想唐栋梁不是想着怎么去玩耍,最担心的还是自己能否继续上学的问题。

  “我这个暑假过得很充实”

  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9岁的王东旭,这个暑假是自己过得最有意义的。在这个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去广元参加了四川省少年足球锦标赛。

  王东旭的父亲在外打工,自己是一位单亲孩子,妈妈在他6个月的时候就和爸爸离婚了。为了养家糊口,王东旭的爸爸天天在外打工。从那时起,王东旭一直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懂事了。 这个暑假,王东旭除了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就是在家做作业,还为奶奶当帮手,洗衣、做饭、干农活……“孩子现在不孤单了,爸爸前几年再婚了,后妈对她很好!” 王东旭的奶奶告诉记者,孙子很听话,这个暑假孩子过得很有意义。

  后记:莫让暑假成为“监护空白期”

  采访中,这些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并不好玩、多数孩子希望赶紧开学,因为那样有同学相伴,他们就不会无聊。其实这也透露出忧伤和无奈: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孤单,缺少监护导致人身伤害等隐患。

  记者走访了安居、蓬溪、船山多个村镇进行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暑假生活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在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空闲时间和老人一起干农活,或玩耍。二是暑期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还是处于放养状态,而暑期时间长、空间多,他们的监护人年老或忙于其他事务缺少看管或根本无力看管,这对于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易出现伤人或被伤事故,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当城里争论“兴趣班应该是谁的兴趣”的时候,很多乡村留守儿童徘徊在田间、山野、水边。这些从学校解放出来的孩子,获得的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被“迷茫”。如何填补农村留守儿童这段特殊的“监护空白期”?照常理说,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孩子们能集中活动的安全场所,学校通过安排少量老师值班和吸引志愿者支教等方式,很容易给这样的孩子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暑假。

  当然,学校力量有限,我们不能要求农村教师放弃假期对这些留守孩子的安全和快乐负全责,而是吁请家庭、社会和政府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作为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学生家长,不能只顾赚钱而对孩子不管不顾,而理应承担起让孩子安全度假的“第一责任”。与此同时,基层党委政府要在强化安全教育和防范溺水等方面积极作为,并鼓励文教卫部门和工青妇组织为这些孩子多组织一些活动,把孩子“团”在一起,用兴趣、知识充实他们的暑假生活,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落实得更真实、更深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工作,由此产生近xx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农民工已增至1.5亿,随着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村盈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据也将与日俱增。

  调查时间:

  xx年7月16日-xx年8月16日

  调查对象:

  广东省**县中小学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该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14.9%。其中,在中学就读的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学就读的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占90%;而由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这一现象有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1、在读未成年人中,留守儿童占很大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难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村民将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该县读书的同学中随机抽取了50名同学进行调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这说明留守儿童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此外,“隔代监护”,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环境差,学习成绩偏低。

  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师生缺乏沟通,教师教育方式不当,留守儿童中有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根据xx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同学当中,留守儿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间占28.95%,60~75分之间占 21.19%。

  3、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普遍欠良好。当问及是否“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缓慢,在问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将会一事无成,没有拥有值得别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另外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缺乏监护,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和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纠正,导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以及邻居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喜欢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或者应付了事,造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因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越学越糟,厌倦学习、不求上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儿童上课纪律性差,出现逃学现象。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加快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20xx年6月初,湖南衡阳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与同学结怨,用掺杂了毒鼠强的可乐将同学姐妹毒死。据媒体报道,面对警方,女孩冷静地说出了从20多天前买毒、投毒的全过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妈妈时,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

  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儿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xx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xx.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205.7万儿童独自居住

  20,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在河南农村调研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对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爷爷下地干活,奶奶到邻家串门,无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误食了家中的农药,等到爷爷回家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爷爷直接拿着铁铲出门,他亲手打死了老伴,随后自杀。

  “在其他地方,这样的故事其实我们听说过很多。”在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毒身亡的事件发生后,叶敬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自左右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多年来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进行考察。

  根据全国妇联的上述报告,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均已超过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后,处于独自居住状态,这一群体的规模已高达205.7万人。

  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这些意外伤害包括: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等等。

  其中,遭遇割伤一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个百分点。课题主持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因为留守儿童在家做农活,接触菜刀、镰刀较多的缘故。

  在湖南省,张旭东看见一个13岁的男孩。男孩一岁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进了点杂物,弄破了一点,外婆没有及时处理,也没有告诉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时,男孩的左眼已经不能完全睁开了。

  之后,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男孩在湘雅医院动了三次整形手术,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现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闭合状态,需要药物维持。为此,他还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学、表妹嘲笑为“独眼龙”。

  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单独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在几种监护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体弱的祖辈监护人往往体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监护不力,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现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无极县,有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曾调查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他们选择了325名留守儿童和318名对照儿童。

  结论显示,几乎在所有的指标上,留守儿童都低于非留守儿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种率。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96,实际接种人数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对照非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89,实际接种人数则高达264,超过9成以上。

  张旭东的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儿童曾经没有完成作业,比非留守儿童高8.6个百分点,“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在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今天,当人们难以看到教育为底层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儿童便走在了成为廉价劳动力后备军的路上;而留守儿童自己,似乎也默认了这一切。

  今年30岁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阳跟拍6年,完成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纪录片里,蒋能杰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们说:“打工。”

  片中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则转述了儿子对8岁孙女说的“玩笑话”:“你明天跟我上街捡可乐瓶,一天能捡20块钱,一个月有600块钱。捡垃圾捡到十五六岁就能进厂了,进厂就能挣多点钱了。打工到20岁,你应该有十多万了。”

  个性内倾更明显

  回忆起拍摄经历,让蒋能杰印象特别深的,是当他问起孩子们是否想念父母时,他们干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的关爱意识也不强。“他们意识不到孩子生下来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们就觉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蒋能杰说,因为孩子从小被留在老家,两代人之间感情淡漠,孩子冲着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见过。

  年,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对甘肃、云南、贵州等六省市农村地区的105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5%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如果将他们的数据推及全国,就意味着全国共有921万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次,超过262万个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

  与此同时,该组织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情绪的消极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也越高。

  贵州毕节市纳雍县的一个13岁女孩刘佳,特别希望爸爸妈妈带自己去买吃的。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最想念父母的时候,是每次赶圩看见同学被爸妈牵着手。她特别希望,父母能回家过年,也带她去赶一次圩。

  可惜,父母从来不在过年时回家,平时电话也不多,大概每个月一次,每次几分钟。“每次只会问,学习怎么样?我说,挺好的,然后就没了。我希望他们能问我生活怎样,问我开不开心,可他们眼里就只有学习。”言语之间,刘佳难掩失望。

  张旭东的团队也遇到类似的'孩子。在山西,一个名叫贝贝的15岁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买本书。可是,爸爸听到女儿这么说时,便把买书的钱给了她。几次后,贝贝便再也不提出这种要求了。

  其实,这位爸爸完全没有意识到,贝贝不过是想跟难得回来一趟的爸爸单独相处一会儿。而另一位眼睛受伤的孩子,并不对自己的病情过多忧虑,反而因为爸爸妈妈陪着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张旭东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

  “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这些问题来自另一份问卷,由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老师李华玲、赵斌所做的《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调查报告》。

  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这份调查报告称,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劳务外出,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又滋生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危机的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缺乏;人际关系趋紧;集体观念意识淡薄,等等。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九墩滩是一个生态移民区,辖区内现有居民8261人,均为凉州区张义镇、古浪县、天祝县等不同县区的移民,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最为社会各界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调查对象来自全滩5个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留守儿童,从收回的问卷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作为描述全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体情况可从调查的数据中看出:留守儿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爱打骂架、烦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独感、被抛弃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烦恼郁闷、忧虑感等10多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怪异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7%,自感是个爱挑剔别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异倾向有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这种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临时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抛弃。

  二、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近社会的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有73%出现过烦恼、郁闷倾向,有72%的留守儿童有过忧愁、焦虑的倾向,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有4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低出许多。因此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缺乏自信心。

  三、孤独感、自卑感、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有59%,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5%,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之中。

  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老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

  四、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此次调查中,有5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有5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有48%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过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举动,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临时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于是,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上班务工,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针对留守儿童种种问题,我们特成立“辋川镇闫河小学留守儿童研究小组”,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大力帮助下,在各位教师和家长的通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地尝试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们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 当地留守儿童现状

  辋川镇闫河小学(教学点)地处蓝田县城南十公里处,距国道G40西商高速辋川站出口300米,涵盖接收相邻4个行政村适龄儿童,学校下设2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在校学生总人数32名,其中留守儿童13名(7男6女),占学校总人数41%。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特殊的几位,包括1名残疾儿童(小儿麻痹症症患者),3名单亲儿童和1名母亲残疾儿童。由于当地主要依靠种植白皮松为经济来源,壮年劳动力流失相对较少,对比其他山区来说留守儿童数量,占比都不算特别严重,而且经济问题也不算突出。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寄养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其中“隔代监护”居多,占92%,托亲属监护的8%。在对临时监护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老一辈爷爷奶奶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基本上不能完成学生作业的辅导工作,所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人监护人职责不明,能力欠佳。

  委托监护人多数由祖辈或亲属代理,然而这些爷爷奶奶根本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停留在单一的“衣食住行”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辅导方面基本难以顾及,力不从心。对学生要不过分溺爱,任其放纵自由,要不简单粗暴,严格管控监督,无形中给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2、家庭关爱少,亲情缺失。

  调查显示,90%的父母在外忙于工作,每年仅回来一次,而且时间较短,平时的电话等联系也很少,70%的留守儿童觉得电话里边和父母不知道说什么,更有25%的留守儿童坦言时间长了,甚至都想不起父母的样貌,4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可能不想要自己了。种种迹象表明,情感的缺失对儿童的成长抹上了重重的阴影。

  3、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普遍较差,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由于委托监护人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不思进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开小差时有发生,家庭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4、人格、性格差异明显。

  根据平时的交谈,观察和调查研究:

  70%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很少与人交往,孤独、离群、自我封闭。

  50%的留守儿童有不良习惯。如不自觉的啃咬手指、撕书角、抠橡皮等。

  70%个人卫生情况不好,不讲究卫生;

  80%不懂礼貌,骂人说脏话;

  60%不爱或不会做家务;

  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偷别人东西,惹事,打架等恶劣事件。

  5、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结合。

  关于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没有一个权威的主导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缺少有效地沟通、交流和整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帮助方面没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甚至有的“流于形式”,重在“走秀”,犹如“隔靴搔痒”、“望梅止渴”,那么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三、实践中采取的措施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通过调查统计,建立了《闫河小学留守儿童花名册》,对本校13名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详细记录。

  (2)整体规划,“三个三”校内关爱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创造性地总结出“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校内关爱工程,“三知”就是每个老师都要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三多”就是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多组织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三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留守儿童家长沟通。

  (3)师生联手,实行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三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落实到班主任,科任教师,手拉手小伙伴连心工程;二是生活上优先关心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学校读留守儿童的集体活动特别重视,希望通过各类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

  (4)采取多种措施弥补亲情,心理辅导。

  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室”,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操作,定期举行活动,开展专题心理辅导。联合蓝田县统计局相关领导干部,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重视和关爱。

  四、 取得的成绩

  1、留守儿童各方面成长明显。

  自实施以来,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不良性格明显好转,渐渐地愿意与人交往,变得开朗起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明白家人,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关爱。

  2、家长及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能力不断加强。

  通过家访、座谈会和讲座,让家长及委托监护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并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和能力。

  3,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中,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问题积极探讨交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相互延伸,拓展,使自己得到了锻炼。

  五、对于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及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从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同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视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明确责任主体,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各部门也能尽其所能参与到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然而,至今谁要对留守儿童问题负主要责任依旧模糊不清,所以,尽快确立一个最有优势负责此工作的主体才是迫切之求。有一个专门机构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主体的负责,有利于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关系,也有利于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前单纯靠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不太实际,难度较大。建议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公安厅,司法厅,民政厅,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多部门组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各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与他们“手拉手”“结对子”,形成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村镇为重点的横向道边,纵向到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切实为留守儿童献爱心,办实事。

  2、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

  由于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住处离学校较远,走读会给学生安全,学校管理和家庭负担带来负面影响。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就很好地解除了诸多问题的困扰。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这些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给路途较远的留守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保障,并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放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实行寄宿制建设,进一步缩小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完善政策法规,确保留守儿童监护,权益及救助保障落实到位。

  一直以来,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都体现着自身学习,生活层面,却忽视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实际上,留守儿童是一个涉及劳工,三农,用工监护制度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特别是监护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很多纠纷和隐患。必须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二)学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学校应定期与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其生活和思想状况,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不断完善规范制度,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设良好条件。

  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可以优先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学习上给予更多的辅导,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具体可以建立以下几项规章制度。

  (1)建立委托监护制度。家长或代理监护人要与学校签订教育管理责任书,保障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

  (2)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地址,联系方式和儿童日常学习品行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3)建立亲情交流制度。开展“亲情通道”,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网络等途径定期或不定期的保持联系。

  (4)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5)建立心理辅导制度。学校配备心理辅导室和相应教师,推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6)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动员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或者非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7)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广泛而经常性的联系,坚持校访和家访相结合,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8)建立身心健康锻炼制度。学校应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三)家庭方面

  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在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监护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加强校外支持,健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针对农村教育资源薄弱,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意识和方法,各级妇联,关工委要借助牵头家庭教育工作以及“五老”队伍等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站,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留守儿童之家”等作用,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教实践活动,通过开设爷爷奶奶培训课,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家长及监护人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农忙等家长回乡的有利时机,由村提供场所,学校提供教师,遵循就近教育原则,组织和早开返乡家长会,因地制宜的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四)社会群体方面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如设立爱心电话;资助和扶持对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组织各种会议、研讨,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并争取获得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是留守儿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让他们健康快乐的自由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调查时间:

  20xx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

  重庆市武隆县

  调查对象:

  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的部分留守儿童、部分外出的农

  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学教师

  调查方法:

  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查目的:

  ①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

  ②当今社会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得已长期离开自己的父母

  ③了解当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原因、建议、相关文件等

  调查人:郑加容

  凭借寒假的机会,就武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在此期间,现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资料,然后再实地考察询问了部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看法和意见,我认为关爱农村留守 儿童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社会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位于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万亩,县城建成区5.1平方公里。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据重庆市区xx8公里,处于重庆“一江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辖26个乡镇,40.84万人,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武隆县是一个山区型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解决家庭的增收问题,近8万农民长期在外打工,也因此产生了1万余名留守儿童。

  分析原因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建议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1.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3)启动“给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活动。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受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与一些同学一道,在7月上中旬来到了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腊尔山镇的部分行政村以及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方的整体面貌进行了一些了解。我个人重点关注了当地留守儿童的一些情况,主要是教育与生活方面。

  一、 教育方面

  (一)学校教育情况

  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属于丘陵低山地带,西与贵州省接壤,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当地与外界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了解,这些地方的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输入地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在地理上与本地相距较远,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大多数家庭都有3~5个孩子,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学校数量不多,且许多是由外面援建的,校舍、物资等方面的很陈旧落后。

  (1)学费负担:根据我国的法律、政策,小学教育阶段是免收学杂费的。我在一条公路上看到一张“板拉学校”的“代收费”收取公示,其中一、二年级一学期85元,三年级105元,四年级100元,五年级114元,六年级103元。按照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这种费用负担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但考虑到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很多家长仍会感觉到极大的经济压力。

  (2)上课情况:在凤凰县腊尔山镇流滚村民建学校设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为20到50不等。据校长介绍,这在当地小学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另外,有些学生因为上学路途遥远,往往要翻山越岭,所以碰上恶劣的天气,很多学生就无法或者不愿去学校上课,甚至有些顽皮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这就导致实际上课人数的相对不确定性,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无法面面俱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在山都村山斗小学,一共才几十名学生,就有两间教室。

  (3)师资力量:民建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同时还要负责几个年级的课程。在每年暑期,在湘西大部分地区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支教团,给这些小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但这毕竟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民建学校由社会捐建了一间图书室,叫“远方图书室”,但据我的实地查看可以发现,这间图书室基本成了摆设,因为里面布满灰尘。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里面的图书并不丰富,对孩子不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再者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培养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课外时间极少用于阅读。师资薄弱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各方都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4)安全教育:民建学校的教室墙壁上虽然贴着“不准下河游泳”、“不准下课窜马路”之类的“六不准”行为守则,但我在调查期间经常看到学生坐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栏杆上,甚至还有学生从二楼爬到旁边一楼的屋顶上,其间身体直接悬在半空中,看得我出一身冷汗。学生中午下河游泳也是常有的事。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虽然表面上有,但落实起来难度相当大,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况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尤其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教育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因为它属于孩子培养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遗憾的是,在我的走访与调查中,我发现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状态。我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由于大多数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出门打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基本无从谈起;第二,农村劳动力外流,留守的老人由于繁忙的劳作,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第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到位,很多家庭有多名孩子,导致一些家庭对孩子“不在意”;第四,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妥当”的想法,观念比较落后。

  二、生活方面

  (一)衣食住行。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与长远发展。山区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是怎样的现实情况呢?我主要在贵州铜仁松桃县个别地区对此做了一些访问与了解。

  在服饰穿着方面,虽然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随处可见一座座苗寨坐落在山脚,但很难见到身着民族服饰的人。我问一个小学高年级的苗寨同学她们是否经常穿着苗服,她的回答是:“家里有苗服,但我们几乎从来不穿。”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这里的服饰风格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孩子们所着服饰大都比较陈旧而且数量有限,并且社会捐助的衣物也不在少数。日常饮食方面,这里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首先由于风俗习惯,这里是一日双餐,第一餐上午九点,第二餐下午六点。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对食物的需求应当是比较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小学生中午会带一点干粮到学校吃。另外还得考虑营养搭配的问题。我在贵州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的一户马姓苗家进行了一天的生活体验,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当地人热情好客,所以在接待我们的时候会做一些鸡蛋、肉食,但是据我了解,平时餐桌上是见不到这些的。在吃饭的时候,家里的小孩也从不拣荤的吃,以示对于客人的尊敬。现全国都在下力气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餐桌问题”,这的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待深入和广泛。除了吃饭之外,饮水也存在许多弊病。那边的山区饮用水都是直接从井里打出引用,虽然当地环境保护比较好,水质也不错,但饮用水没有经过任何消毒措施,有害物质、微生物都没有被消灭,这对健康无疑是一大隐患。第三就是家庭住所的条件。我所走访的苗寨大都年久失修显得相当陈旧,家庭卫生状况也不好。当地的厕所普遍由两块长木板搭建,旁边为牛栏、猪舍,蚊虫叮咬厉害,卫生状况极差。最后是出行问题。当地几乎见不到硬化路面,大多为崎岖的小山路,尤其在我所调研的这一块,连摩托都走不了,故没有交通工具一说。孩子上学都要经过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行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娱乐活动。

  身处湘黔边境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跟城市孩子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童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玩具上。我在那里的小学看到很多孩子在课余的时候在玩滚铁环游戏。在富裕一点的农村,类似这些“土玩具”也几乎绝迹了,我小时候就玩过这些,但现在,也只有在这些落后的地方才能看到。我不是说这样的玩耍方式不好,我想说明的是,从这一方面来看这里的孩子课余活动是很单调的。所以,很多孩子去水边钓鱼捉螃蟹、甚至下水游泳。我们志愿者给腊尔山民建学校的小朋友带去了一些毽子、跳绳之类的活动器材,孩子们拿到后都玩得起劲。

  (三)社会交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系。而形成这一联系体的途径就是与周围的人、与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进行交往。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倾诉,容易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我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倒是与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小的出入。我接触到的孩子,很多其实是很大胆很开朗的,反应快,说话也大方。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去的地方每年都会有许多外面来的爱心人士、支教志愿者,所以他们对于我的到来并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但也不尽然,部分孩子还是表现的很羞怯的。另外了解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这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开始配置了手机,到初中就基本普及了。这是在外谋生的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也是他们感情寄托的重要途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与外界交流的频繁扩大了山区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但这还是不够的,比如与家人感情交流的偏少、交往人群单一等等。

  以上就是我暑期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由于时间、资金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方面都做得不足,但仍然是有所收获的。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20xx年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20xx年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据调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都超过100万。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我所做的小调查来看就可见一斑。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关注基层,了解社会状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的调查活动,让我对社会基层、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最直观最细致的认识,这是在学校无法达到的。调研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感动,也让我个人更加坚强和成熟。我也将持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这一社会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总之,这次调研虽然不能得出重大成果,但仍让我获益匪浅,可谓意义重大。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1、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关注与研究社会热点也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这次调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枯燥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2、调查过程

  我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村里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向村里的老人,同学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到学校去询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

  3、基本情况与分析

  3.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关系相对疏远,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3.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在家庭,表现为不讲究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会,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等不良行为。

  3.3各方面联动不够,社会管理缺失

  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和管理缺一不可。但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家庭、学校、乡镇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我们村并不富裕,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挣钱,然后就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那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好的教育,没人管束,缺少亲情的温暖。

  5、对策

  5.1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

  5.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三级政府工作责任制,市、区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牵头,教育、公安、计生、劳动与工、青、妇、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并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区县(市)、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5.3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5.4培养和扶植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家庭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5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弟享有相同权益。

  要完善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健全服务体系。为方便留守儿童随外出务工父母异地入学,要改革学籍管理,为留守儿童建立流动学籍,同时要改善外出务工子女必须回原籍地中考、高考的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和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门槛;

  5.6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

  妇联、教育、共青团、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维权岗等阵地作用,开通、专家解疑答惑。创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5.7优化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社会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根据全国妇联XX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调研的准备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 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 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xx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四)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得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虽然前路困难,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我们只希望能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只希望能为他们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耐心的从小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1、在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们想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不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我们尽量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经过几天的相处,有些小朋友已经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我们的志愿者相处,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们的志愿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关系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却给我们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点点的成效,我们仍然会继续己微薄的力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调查地点:xx省xx市湾头桥镇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1日至12月6日

  调查对象:该镇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访谈等

  调查目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调查计划:

  1、进行采访,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交谈,对某些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进行采访,就有关问题做详细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2、整理资料,对采访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向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和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采用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以xx市湾头桥镇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其家庭生活、学习、心里等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和政府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xx市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一、调研背景

  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超过4390万人。其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xx万人。我市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市,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市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市总人口81万,其中少年儿童19.85万,农村少年儿童11.91万,绝大多数为留守儿童。现以xx市湾头桥镇为例,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湾头桥镇外出务工人数达61%以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只有极少数带着子女到打工地入学。

  二、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一)调查的过程

  1、准备阶段

  (1)制定调研问卷

  (2)确定调研人员,对调研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3)制作调查问卷。

  ①针对群众(制作200份)

  ②针对留守儿童(制作400份)。

  (4)制作留守儿童相关宣传资料。

  2、实施阶段

  (1)分组调研——每组5—10人,朝不同方向行进进行调研。

  (2)各组分工——一人交谈,一人拍照,其余人员记录(实际调研中视具体情况而定。

  3、总结阶段

  总结成果、收获、心得体会、论文等调研成果在12月6日前完成。

  (二)调查结果

  我们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情况开展调查,发现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存在许多普遍性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农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机制的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关键,具体表现在:

  1、在生活方面:缺乏父母情。

  监护人员多半是老人,他们行动也不是很方便,照顾孩子也显得吃力,做三顿饭菜都感到困难,孩子的衣服又相当的难洗,有些年迈的老人还要照顾三、四个孩子,看着他们瘦弱的身体,左手一个孩子右手一个孩子的,实在是另人心寒。

  由留守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管弟弟妹妹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偶尔还是有的,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处事的能力不强,要承担起管理自己,和管理弟妹,处理家务的'重担,这部分留守孩子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

  2、在学习方面:对学习介入较少。

  留守儿童往往多半是寄养在外婆,奶奶等老人家里。而且都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很不一样,加上祖辈受教育的又不多,甚至有文盲的,难以引导孙辈正常的学习,文化水平又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给予帮助,无法有效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即算父母一方在家,由于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承担了家务和田间工作,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都相对要少得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加上平时农活繁重,不重视孩子学习,造成孩子缺乏硬性约束。此外,学校教育投入不够,特别是村小的教学点,无法解决教学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3、在心理方面:正确引导缺失。

  留守儿童平日行为散漫,我行我素,部分学生行为怪异,少年老成。学生间交往举止不文明,语言粗俗,有三成左右学生有"老子"自称的口头禅。部分留守学生自理能力差,衣着不整,衣服脏乱不堪,头发凌乱等等。留守孩子的行为失范与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教养有关,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顾,缺乏父母之爱,久而久之,产生了心里障碍和性格缺陷。另外亲戚对所接受的托管留守儿童也不敢严于管教,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不好交差,对孩子的行为过问少或不过问,只顾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发展,只求到时能把一个完整的人交给留守孩子的父母,就万事大吉。长时间的放任自流,也容易使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年升高。

  三、调查现状分析

  在对社会成人的调查问卷中:

  (1)调查中,就“您知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吗?”。知道20%;不知道占30%,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占50%。为此政府及媒体应从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全社会对此问题有深刻的关注和了解,并借助社会整体的力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2)调查中,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家庭经济贫困落后、城乡差距明显。于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纷纷外出工作,常年与子女分居两地,心理沟通及感情联系匮乏。

  (3)群众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愿意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群众认为政府在留守儿童问题上该起到主导性作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对留守儿童本身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

  1、留守儿童面大。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有42.4%;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5 %。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59%,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80%。这些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

  调查结果显示,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77.9%;其他亲朋好友及其它(无人监护)占21.1%。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父母亲情淡薄。

  14%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联系,54%的不固定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2.5%;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在调查中还发现,81%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父母的关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表明父母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4、被动做家务劳动。

  90%的留守儿童曾做过家务活,但都是在被动,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5、学习压力很大。

  84%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有厌学情绪;36.3%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辅导学习的有56%。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6、心理压力太大。

  经常感到孤独的占22.6%;烦恼来自家庭的占31%。由此而看,家庭的关心爱护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从调查可看出有36.5%的学生不是经常能和父母交流的,这对于他们性格、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63.7%的学生也只是打几个电话或写几封信,这是远远不能达到家庭教育的要求的。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留守儿童感到生活不适应占21%,孤独无助占63%;部分留守儿童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爷爷奶奶、外公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访谈时,我们问到了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选“生活无人照顾”、“受委屈无人倾诉”、“与照顾者不和”的分别为78%、82%和86%。而希望“父母早点回来”的比例也达到了70%。

  四、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分别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提出如下建议:

  1、家庭方面:

  (1)提醒家庭监护到位和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同时,提高监护水平,既要养,也要育。

  (2)改变外出家长与亲子沟通方式。沟通的时间: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可以的话,一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与考试,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心理,生理,与情感,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采用书信的形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喜欢写日记,通过写日记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

  2、学校方面:

  (1)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模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统一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2)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在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等等。各学校要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和教师做“代理家长制”,对所有“留守儿童”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孩子们孤单独处的时间,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的现象,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3)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学校要开足开齐课程,老师多对学生在心理,思想、生活状况、健康、学习等方面进行关心。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设置爱心电话及邮箱,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定期给留守学生学习用品,图书等物资援助。同时,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3、社会方面:

  (1)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寄宿制学校,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

  (2)净化教育环境。针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应坚决制止并加以取缔。

  (3)强化社会关爱。一是设立扶助基金,对部分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基金扶助。二是为农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关工委、妇联及团委的作用,组织干部职工、社会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聘请当地老教师、老干部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四是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等活动场地,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五是要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为此各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多方面采取致富村民的措施,尽量使村民不走出家乡就能找到挣钱的门路。

  “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新生事物,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一个缩影,仅仅靠学校老师的教育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使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我们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第八研究生教育组选取了广西田阳县四所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以广西教育总队服务的四所小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研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为今后留守儿童的关注工作奠定基础。在研究问卷中,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我们专门选取了4—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并在填写过程中说明研究目的和个别问题。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统计认真负责,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集团在本次调查中的真实体现。此外,我们还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家访,了解更多儿童的真实生活,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现将调查、分析和报告发表如下,期待领导、专家和教师的批评和指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家庭情况来看,95%的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来自低收入家庭,56%的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元;同时,我们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占调查总数的73%。由此可见,西部山区父母的初衷是选择外出打工。但是,当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得到保障?根据调查,68%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和其他亲属日常抚养。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抚养人只有26%达到初中及以上水平,其余为小学及以下水平。因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不仅缺乏普通儿童在非父母生活中所拥有的父爱和母爱,即使抛开照顾者的责任感,照顾者的教育水平也很难帮助儿童的学习。

  根据“家庭状况”调查数据,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生活困难,家庭生活缺乏父母的照顾,日常学习得不到赡养人的有效帮助。

  在初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后,问卷从他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日常理解和沟通的角度,从他们对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态度、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和做事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儿童的心理状况。

  调查显示,每年在家待不到三个月的父母平均比例分别为78%和74%。相应的,由于长期不在,大部分家长主要是通过电话教授孩子的日常教育。,理解教育;然而,38%的孩子仍然不能每月与父母交流一次。然而,26%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不在家表示愿意或漠不关心。根据课堂和家访反馈,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加强;当然,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独立。83%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时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但60%的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工作。父母不在家,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恨你的父母吗?“问题中,留守儿童也表现出比其他学生群体更懂事。大部分同学都说父母不在家会感到孤独无助,会很想念父母,但都说不会恨父母,因为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家庭生计,是为了学习生活;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仇恨。你的父亲或母亲在你年轻的时候离开了他,没有让他感受到父爱或母爱。另外,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心理闭塞。当他们心情不好或有心事时,近50%的学生选择与朋友分享;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和消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个比例已经高达35%;只有10%和6%的学生愿意与亲人或老师分享心声。

  这一节的数据提醒我们,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关注。那些和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懂事是好事吗?几个孤立无援,极度痛恨父母,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是否为自己的成长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父母不在,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迫切需要解决。

  在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中,学习成绩呈现“橄榄形”,班内68%的学生达到了一般和良好的水平;在生活中,当他们被长辈和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时,近90%的孩子都能虚心接受。同时,超过90%的孩子会选择勤俭持家,控制父母给的生活费,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时人身安全不会受到影响。这几组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观数据,进一步展现了留守儿童的成熟和独立。但是,一小部分学习不好、对错误漠不关心、人身安全受到影响的留守儿童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加快,我们不仅要关注群众问题,还要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需求。而且,仍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缺席是有区别的;超过63%的.孩子坚信父母外出工作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根据上述客观选择题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孩子对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知一般呈现3:2的情况,这说明留守儿童在面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时,处于一种矛盾的情绪中,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引导。

  在开放性问题的统计中,孩子给出的答案也验证了我们的推断。大多数学生希望父母能在家里多陪陪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多花点时间关注学习,但同时又矛盾地希望父母不要太过担心,只要在外安心工作,多打电话和家人沟通。至于学习和生活上的要求,大部分孩子只是表示希望自己考不好的时候父母不要打骂他。如果他们考得好,可以奖励他们,比如带他去百色,和他一起玩游戏,检查他的作业,6月1号给他们买一套新的衣服和鞋子。这些平凡的希望,反映了孩子的纯真,也反映了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日常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教师家访和建立学校关爱措施了解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从数据来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当地学校几乎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特殊问题。数据显示,不到30%的留守儿童每年或每学期被老师看望一次。教育总队课题组进一步家访显示,留守儿童并没有得到学校或班主任的特别关注,60%的孩子表示,这几年老师几乎没有去过他们家。此外,在被调查的四所小学中,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办公室机构来帮助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情感。这种教育盲点的影响也体现在“孩子最希望学校为你做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延长电话开放时间或设立邮箱,让他们多给父母打电话或收到父母的来信;有的同学希望学校能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或者教室,让有人听听,不再孤独。

  通过这一系列数据以及教育总队课题组在过去一年的实地了解,我们认为当地的学校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没有对留守儿童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家庭环境无法提供这些孩子需要的教育和照顾,这些责任无疑会落到学校身上;再者,作为西部山区的寄宿制学校,教师与孩子日常接触最频繁,也最容易发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建议

  1、准备留守儿童办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设立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公室,在关注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及其父母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奠定基础。要定期及时通知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和外出打工的家长,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承担部分家长或监护人的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谈,主动关心他们,积极发现问题,积极开展各种配对援助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亲密信任。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构建全面关爱体系

  不同于办公机构的基础设施,学校要设立“留守儿童之家”,真正对留守儿童开放。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爱心传递和家庭热线的沟通方式,方便流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有条件的校舍可以安置电脑,根据实际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还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话的制度,真正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相应调整关怀措施。此外,要重视对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和监督,尽可能向临时监护人介绍教育孩子的常识,并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培训,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和关心孩子。同时,要充分利用春节等农民工返乡的“黄金季节”,与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沟通。

  3、把关心融入日常教育,把关心变成一种习惯

  对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温暖的家,老师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全面负责。在教育教学项目中,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学会默默关爱。在班级建设中,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责任,通过担任班干部和班级代表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规范化。另外,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吸引留守儿童的兴趣,增加校园生活的乐趣,缓解部分孩子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六一晚会”的自助准备,留守儿童在准备期间会更负责任地完成任务,从而增加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发现和解决交流中的问题。留守儿童比较敏感,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细心照顾。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只要在日常行为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重视,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

  留守儿童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调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个群体内心的孤独和孤立,也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自立和坚韧。远离父母并不是他们走极端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物质生活中并不十分匮乏。他们更渴望内心世界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父母能给予的,周围的人都能起到“父母”的作用。其中,学校和教师无疑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作为来这里教书的老师,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学校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3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6。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4

  徐庄镇教育委员会位于鲁南“板栗之乡”——徐庄镇政府驻地,该镇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醇厚, 文化沉淀深厚。辖区现有1所国办初级中学--枣庄三十四中;中心幼儿园1处;13所完全小学;在校生5186人;教职工336人。

  一、 留守儿童的分布范围与基本现状

  目前,徐庄镇有留守儿童745人,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村庄和偏远山村,其中男403人,女342人;初中生187人,小学生558人。

  从全镇实际来看,表明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研统计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60%的小学生成绩较差,30%的小学生成绩很差;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全镇情况来看,有90%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

  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

  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不够,并由此引发性格缺陷。一是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临沂、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常年在外奔波,与留守子女联系不够,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和指导。二是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留守儿童问题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方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薄弱,单纯靠地方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另外制度上也有缺失。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外出务工者如果带孩子进城就读,必须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和学杂费。无力负担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

  根据全镇留守儿童现状的实践,我们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全社会齐抓共管机制。利用媒体来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扎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各

  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发展镇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镇或本区、本市务工就业,不断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

  三、留守儿童工作下一步的打算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做好全镇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今后镇教委将积极探索关爱工作新机制,充分运用学校、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由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参与,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树立关爱留守儿童典型。 通过发放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进村入户访谈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提醒家长应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常跟孩子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

  2、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在全镇农村学校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建立学校(班主任)和家长热线电话联系制度,家长和“留守儿童”热线电话联系制度。

  3、在各校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

  家庭住址

  家访人:

  家访经过:我吃完早饭后,九点钟左右,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东关,经过打听找到了杨x家。当时,他家刚吃完早饭不久,杨x的奶奶正在收拾碗筷,杨x奶奶明白我的来意后,非常高兴,赶紧把我让进屋,极其热情。

  通过一阵交流,更加了解了杨x家的基本情况。杨x奶奶也比较健谈。她首先向我说明了杨x在家的表现,总体来讲,不是找几个朋友玩,就是看电视,很少看书学习,平时,比较惧怕他父亲,而我说他,总是私似听非听。杨x在旁边听着,没有吱声。然后,我向其奶奶介绍了杨x在学校的几点表现:从思想上来讲,心里非常想学好,很想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从学习态度上讲,学习比较认真,上课基本上能比较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动表现自己,作业潦草。从学习习惯上来讲,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动地在老师地的强迫下去学习、看书、做作业。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没有找到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的来讲,需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明确目标,坚定理想,改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从与其奶奶的交谈中,也知道了杨x的爸爸对其要求甚严,期望杨x能出人头地,长大后有一番作为。希望老师对杨x的要求更严格一些,更严厉一些,从而使之成绩能够有所突破。

  然后,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对孩子不要太严厉,主要是引导,循循善诱。二是老师今后尽量给予杨x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教育。三是希望家长和班主任及老师多加交流和沟通,也希望杨x能懂得老师、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中去。最后,我看已经十点多了,提出回去,杨x奶奶把我送出家门。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5-04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12-14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7-20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5-27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5-08

县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4-28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04-22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文章04-27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04-28

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6-2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进程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加快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xx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目前0—17岁少年儿童15、7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69%。其中留守儿童4、45万人,占全县少年儿童总数的28、29%。其中留守女童2、16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8、51%;留守男童2、29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49%。留守儿童中,由祖辈抚养照顾2、67万人,占60、08%;由父母一方抚养照顾1、47万人,占33、06%;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0、3万人,占6、85%。

  20xx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为贯彻文件精神,xx省印发专门,在全省部署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本文结合全县留守儿童摸底结果和走访调查,揭示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结合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建议。为全面掌握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现对相关村镇、学校200名儿童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有关调查情况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本调查报告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留守流动儿童的父亲在外省务工的占22、6%,母亲在外省务工的占22、5%,而父母双亲都在外务工的54、9%。留守流动儿童父母亲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具有初中、中专(含高中)和大专以上三类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5、6%、20、5%、2、9%,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岗位情况来看,从事技术工的占19、9%,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的只占1、8%,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占78、3%,他们因缺少知识和技术,往往只能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调查走访发现,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较差。6、5%的留守儿童连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52、1%的留守儿童月生活费不足300元。7、8%的留守儿童生病时没人照顾。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家长的探访频率的严重偏低。59、4%的家长一年仅回家探访一次,12、8%的家长回家探访频率超过一年。此外,留守儿童长期无法与法定监护人共同生活。59、1%的留守儿童与祖辈亲人共同生活,13、9%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11、3%的留守儿童与哥姐一起生活或寄居亲戚朋友家中。

  2、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比例更高。在笔者调查走访的对象中,过去两年内有51%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

  3、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兴趣相对不足。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然而,有八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其学习态度与状态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有62%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个百分点。

  4、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突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17、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体系根源。xx县是人口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全县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父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离手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背景根源。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据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根源。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教育体系根源。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5、关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制度体系根源。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未能确立,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未能强制依法履行到位;基层政府和组织的统筹协调、督导监督、宣传引导、摸底排查、帮扶联系等工作职责未能有效落实到位;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不够,相关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不深入,安全防范和动态管理机制不完善;此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的行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作的全面性还有待加强。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对策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于实施源头治理,关键在于构建长效关爱机制。

  (一)加强农村儿童留守现象源头治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在落户准入、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措施。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和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推荐用工岗位信息或创业项目信息。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责任体系。一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应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对监护、教育职责不到位,造成重大伤害的,要依法追究监护主体责任。二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三是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现有服务阵地,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四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一是建立强制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对发现的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应实施行强制报告制度,未能履行报告职责的应严肃追责。二是建立评估帮扶机制。相关部门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将其纳入保障范围。三是建立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发挥电子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尽快建成运行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整合现有民政部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卫生计生部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公安部门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实现数据信息互通互联,做到精准定位、动态管理。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暑假,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可以外出旅游、睡个懒觉、上个兴趣班,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脱了学校的看管,放假让他们一下子处于“真空”状态,他们的暑假生活是怎么过的呢?

  “希望天天有爸爸陪伴”

  对蓬溪县高升乡四村11岁的杨谭而言,长达2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又意味着帮家里做家务的责任。

  在杨谭三个月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是一名先天性白化病患者,为了给他赚取学费、生活费,在杨谭很小的时候就远赴广东惠州打工。平常,杨谭跟着奶奶生活。庄稼人一辈子有忙不完的活。尽管已经50多岁了,杨谭的奶奶还是天天下地干农活。也因此,杨谭早早就学会了“自我照顾”,空余的时候自己也会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

  中午,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格外闷热,杨谭仍然坐在地上撮玉米。“奶奶一个人干活太辛苦了,我不帮她,就真没有人可以帮她了。”这些话语似乎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

  记者得知,杨谭7岁上一年级那年就开始学做饭了。“刚开始,水总放不够,老烧糊。”杨谭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哪怕饭烧糊了,奶奶也夸自己能干,然后把上面的饭盛给孙儿,把焦饭留给自己。“奶奶总说,自己的胃不好,喜欢吃点焦锅巴养养胃。”今天的午饭就是杨谭自己做的。“还是爸爸做的菜好吃,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他爸爸一年到头就回来一次,他爷爷也出去打工了,家里就我和他两个人,他不帮忙咋办嘛,种了这么多的地!”杨谭的奶奶刘素琼无奈的说道:现在乡下的人都出去了,劳动力太少,让孩子帮着干些农活是不得已的。

  漫漫暑假,因为“空村”现象严重,杨谭找不到一个玩伴,唯有家里的那条大黑狗。

  也因为孤独,此刻也是他最想爸爸的时候。“好希望爸爸天天都能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像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湿润的眼睛迷糊着这个孩子稚嫩的心,显得有些悲凉。

  “找个玩伴太难了”

  家住蓬溪县金桥镇土地丫村的'梁睿,今年7岁。对于这个暑假,他说自己过的很无聊。早上写完作业后,他就一直待在家里看电视。

  梁睿的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每天很晚才回家。对于梁睿来说,动画片确实很好看,但每天都只有他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多少觉得有点孤单。看了一会动画片,梁睿决定去找村子其它的小伙伴玩,可惜吃了个闭门羹。梁睿也想去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可是爸妈太忙没时间照顾他,他的奶奶希望他去参加补习班,提高成绩,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没能实现。

  在这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梁睿只能和奶奶呆在一起,但奶奶又要忙家务和农活。记者和梁睿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身影。梁睿说,其他小朋友要么被外地的爸妈接走了,要么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只好让孩子待在家里。

  乡村的小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一辆车经过,奶奶李莲感叹到,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孩子们开心玩耍的机会却少了。不过,奶奶还是希望孙子老实一点,就算无聊也不能玩一些危险的游戏。

  “每天盼妈妈打来电话”

  这个暑假,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7岁的王政坤是和一大堆暑假作业度过的,由于期末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他的暑假被安排了厚厚的一叠作业,当做惩罚。王政坤出生后,父母就去了成都打工,一年回家两三次。7年时间,王政坤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我都会守在电话旁,盼着妈妈打来电话。” 懂事的王政坤说,他很想爸爸妈妈,但为了让他们在外面安心工作,他从不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 这个暑假,王政坤没有约学校的小伙伴玩,而是天天在家呆着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干农活、洗菜做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照顾三岁的妹妹。

  “为了这个家,爷爷太不容易了”

  “爷爷出去打工也不容易,想多挣钱让我来好好上学。”家住安居区东禅镇7岁的袁横民说,暑期除了做些家务,其他时间就是看电视、打气球玩。捉迷藏,是他和村里小朋友经常玩的游戏,那也是袁横民最开心的时候。

  袁横民的太奶奶告诉记者:孩子的母亲是一名残疾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在他刚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因意外掉进水库里淹死了。无能力抚养孩子的妈妈只得将其交给外公照顾,外公也是一位离异的单身家庭,由于要照顾一家四口,不得不远赴印度边境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所以孩子只能跟着太爷爷太奶奶生活。“我们都80几岁的人了,自己年龄大了,在家看着孩子也只能做到让孩子吃饱睡暖,其他的都无力去过问了。只希望他安全就好,所以只能让他在家看看电视”。

  干活筹学费 姐弟俩不想辍学

  对船山区河沙镇桥墩村的9岁孩子唐栋梁而言,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同时又只能呆在家里与奶奶爷爷为伴。除了帮奶奶干活,业余时间就是看电视。“我最喜欢何炅,他到哪儿都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我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唐栋梁的脸上,挂着一丝向往。

  记者了解到唐栋梁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妈妈走后,爸爸不务正业,扔下他和大三岁的姐姐离家出走了,至今不愿回家照顾孩子。所以从10个月大,他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唐栋梁刚长到灶台高,便开始和姐姐学做饭。他左手中指上长约一厘米的伤痕清晰可见。“这是8岁那年切菜时伤到的。刚开始做菜时,不是盐多了就是油少了,奶奶却总夸我们能干!”对于这个暑假,唐栋梁和姐姐是最忙的时候,“奶奶手不好使,爷爷生病长期吃药,根本就没什么劳动能力了,所以只有我们帮着奶奶下地背玉米,等这些玉米干了好拿去卖钱凑学费。”唐栋梁告诉记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姐姐马上就上初一了,虽然只是很少一部分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也拿不出来。爷爷、奶奶说要是爸爸再不管,再不寄钱回家我们都快要得面临辍学。”说到此处,唐栋梁揉扯着衣角,失落的站在墙角不说话了。而接下来几天的暑假,我想唐栋梁不是想着怎么去玩耍,最担心的还是自己能否继续上学的问题。

  “我这个暑假过得很充实”

  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9岁的王东旭,这个暑假是自己过得最有意义的。在这个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去广元参加了四川省少年足球锦标赛。

  王东旭的父亲在外打工,自己是一位单亲孩子,妈妈在他6个月的时候就和爸爸离婚了。为了养家糊口,王东旭的爸爸天天在外打工。从那时起,王东旭一直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懂事了。 这个暑假,王东旭除了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就是在家做作业,还为奶奶当帮手,洗衣、做饭、干农活……“孩子现在不孤单了,爸爸前几年再婚了,后妈对她很好!” 王东旭的奶奶告诉记者,孙子很听话,这个暑假孩子过得很有意义。

  后记:莫让暑假成为“监护空白期”

  采访中,这些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并不好玩、多数孩子希望赶紧开学,因为那样有同学相伴,他们就不会无聊。其实这也透露出忧伤和无奈: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孤单,缺少监护导致人身伤害等隐患。

  记者走访了安居、蓬溪、船山多个村镇进行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暑假生活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在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空闲时间和老人一起干农活,或玩耍。二是暑期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还是处于放养状态,而暑期时间长、空间多,他们的监护人年老或忙于其他事务缺少看管或根本无力看管,这对于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易出现伤人或被伤事故,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当城里争论“兴趣班应该是谁的兴趣”的时候,很多乡村留守儿童徘徊在田间、山野、水边。这些从学校解放出来的孩子,获得的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被“迷茫”。如何填补农村留守儿童这段特殊的“监护空白期”?照常理说,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孩子们能集中活动的安全场所,学校通过安排少量老师值班和吸引志愿者支教等方式,很容易给这样的孩子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暑假。

  当然,学校力量有限,我们不能要求农村教师放弃假期对这些留守孩子的安全和快乐负全责,而是吁请家庭、社会和政府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作为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学生家长,不能只顾赚钱而对孩子不管不顾,而理应承担起让孩子安全度假的“第一责任”。与此同时,基层党委政府要在强化安全教育和防范溺水等方面积极作为,并鼓励文教卫部门和工青妇组织为这些孩子多组织一些活动,把孩子“团”在一起,用兴趣、知识充实他们的暑假生活,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落实得更真实、更深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工作,由此产生近xx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农民工已增至1.5亿,随着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村盈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据也将与日俱增。

  调查时间:

  xx年7月16日-xx年8月16日

  调查对象:

  广东省**县中小学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该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14.9%。其中,在中学就读的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学就读的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占90%;而由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这一现象有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1、在读未成年人中,留守儿童占很大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难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村民将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该县读书的同学中随机抽取了50名同学进行调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这说明留守儿童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此外,“隔代监护”,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儿童普遍学习环境差,学习成绩偏低。

  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师生缺乏沟通,教师教育方式不当,留守儿童中有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根据xx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同学当中,留守儿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间占28.95%,60~75分之间占 21.19%。

  3、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普遍欠良好。当问及是否“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缓慢,在问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将会一事无成,没有拥有值得别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另外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缺乏监护,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和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纠正,导致在学习、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以及邻居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喜欢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或者应付了事,造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因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越学越糟,厌倦学习、不求上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儿童上课纪律性差,出现逃学现象。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加快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20xx年6月初,湖南衡阳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与同学结怨,用掺杂了毒鼠强的可乐将同学姐妹毒死。据媒体报道,面对警方,女孩冷静地说出了从20多天前买毒、投毒的全过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妈妈时,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

  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儿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xx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xx.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205.7万儿童独自居住

  20,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在河南农村调研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对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爷爷下地干活,奶奶到邻家串门,无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误食了家中的农药,等到爷爷回家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爷爷直接拿着铁铲出门,他亲手打死了老伴,随后自杀。

  “在其他地方,这样的故事其实我们听说过很多。”在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毒身亡的事件发生后,叶敬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自左右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多年来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进行考察。

  根据全国妇联的上述报告,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均已超过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后,处于独自居住状态,这一群体的规模已高达205.7万人。

  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这些意外伤害包括: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等等。

  其中,遭遇割伤一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个百分点。课题主持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因为留守儿童在家做农活,接触菜刀、镰刀较多的缘故。

  在湖南省,张旭东看见一个13岁的男孩。男孩一岁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进了点杂物,弄破了一点,外婆没有及时处理,也没有告诉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时,男孩的左眼已经不能完全睁开了。

  之后,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男孩在湘雅医院动了三次整形手术,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现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闭合状态,需要药物维持。为此,他还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学、表妹嘲笑为“独眼龙”。

  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单独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在几种监护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体弱的祖辈监护人往往体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监护不力,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现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无极县,有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曾调查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他们选择了325名留守儿童和318名对照儿童。

  结论显示,几乎在所有的指标上,留守儿童都低于非留守儿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种率。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96,实际接种人数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对照非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89,实际接种人数则高达264,超过9成以上。

  张旭东的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儿童曾经没有完成作业,比非留守儿童高8.6个百分点,“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在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今天,当人们难以看到教育为底层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儿童便走在了成为廉价劳动力后备军的路上;而留守儿童自己,似乎也默认了这一切。

  今年30岁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阳跟拍6年,完成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纪录片里,蒋能杰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们说:“打工。”

  片中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则转述了儿子对8岁孙女说的“玩笑话”:“你明天跟我上街捡可乐瓶,一天能捡20块钱,一个月有600块钱。捡垃圾捡到十五六岁就能进厂了,进厂就能挣多点钱了。打工到20岁,你应该有十多万了。”

  个性内倾更明显

  回忆起拍摄经历,让蒋能杰印象特别深的,是当他问起孩子们是否想念父母时,他们干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的关爱意识也不强。“他们意识不到孩子生下来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们就觉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蒋能杰说,因为孩子从小被留在老家,两代人之间感情淡漠,孩子冲着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见过。

  年,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对甘肃、云南、贵州等六省市农村地区的105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5%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如果将他们的数据推及全国,就意味着全国共有921万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次,超过262万个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

  与此同时,该组织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情绪的消极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也越高。

  贵州毕节市纳雍县的一个13岁女孩刘佳,特别希望爸爸妈妈带自己去买吃的。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最想念父母的时候,是每次赶圩看见同学被爸妈牵着手。她特别希望,父母能回家过年,也带她去赶一次圩。

  可惜,父母从来不在过年时回家,平时电话也不多,大概每个月一次,每次几分钟。“每次只会问,学习怎么样?我说,挺好的,然后就没了。我希望他们能问我生活怎样,问我开不开心,可他们眼里就只有学习。”言语之间,刘佳难掩失望。

  张旭东的团队也遇到类似的'孩子。在山西,一个名叫贝贝的15岁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买本书。可是,爸爸听到女儿这么说时,便把买书的钱给了她。几次后,贝贝便再也不提出这种要求了。

  其实,这位爸爸完全没有意识到,贝贝不过是想跟难得回来一趟的爸爸单独相处一会儿。而另一位眼睛受伤的孩子,并不对自己的病情过多忧虑,反而因为爸爸妈妈陪着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张旭东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

  “你捡到东西时如何处理?”“你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你会怎么办?”“当看到学校的水龙头没有关,你是否会去关?”这些问题来自另一份问卷,由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老师李华玲、赵斌所做的《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调查报告》。

  结论不容乐观。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当农村留守儿童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会针锋相对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为43.3%;还有3成多的孩子会找人帮忙助阵;表示能宽容和解、主动消除矛盾的儿童最少,仅有2成左右。

  这份调查报告称,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劳务外出,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又滋生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社会化危机的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缺乏;人际关系趋紧;集体观念意识淡薄,等等。

  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也不尽相同。曾有学者对200名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和300名非留守儿童在校大学生做调查后发现,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相比,个性内倾更明显,比较冷淡、缄默、孤独;情绪更易波动,易生烦恼;爱幻想,喜欢冲动任性;但与成长中父母都在身边的大学生相比却独立自强,遇事更能当机立断。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九墩滩是一个生态移民区,辖区内现有居民8261人,均为凉州区张义镇、古浪县、天祝县等不同县区的移民,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最为社会各界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调查对象来自全滩5个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留守儿童,从收回的问卷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作为描述全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体情况可从调查的数据中看出:留守儿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爱打骂架、烦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独感、被抛弃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烦恼郁闷、忧虑感等10多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怪异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7%,自感是个爱挑剔别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异倾向有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这种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临时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抛弃。

  二、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近社会的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有73%出现过烦恼、郁闷倾向,有72%的留守儿童有过忧愁、焦虑的倾向,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有4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低出许多。因此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缺乏自信心。

  三、孤独感、自卑感、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有59%,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5%,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之中。

  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老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

  四、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此次调查中,有5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有5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有48%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过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举动,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临时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于是,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上班务工,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针对留守儿童种种问题,我们特成立“辋川镇闫河小学留守儿童研究小组”,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大力帮助下,在各位教师和家长的通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地尝试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们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 当地留守儿童现状

  辋川镇闫河小学(教学点)地处蓝田县城南十公里处,距国道G40西商高速辋川站出口300米,涵盖接收相邻4个行政村适龄儿童,学校下设2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在校学生总人数32名,其中留守儿童13名(7男6女),占学校总人数41%。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特殊的几位,包括1名残疾儿童(小儿麻痹症症患者),3名单亲儿童和1名母亲残疾儿童。由于当地主要依靠种植白皮松为经济来源,壮年劳动力流失相对较少,对比其他山区来说留守儿童数量,占比都不算特别严重,而且经济问题也不算突出。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寄养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其中“隔代监护”居多,占92%,托亲属监护的8%。在对临时监护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老一辈爷爷奶奶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基本上不能完成学生作业的辅导工作,所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人监护人职责不明,能力欠佳。

  委托监护人多数由祖辈或亲属代理,然而这些爷爷奶奶根本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停留在单一的“衣食住行”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辅导方面基本难以顾及,力不从心。对学生要不过分溺爱,任其放纵自由,要不简单粗暴,严格管控监督,无形中给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2、家庭关爱少,亲情缺失。

  调查显示,90%的父母在外忙于工作,每年仅回来一次,而且时间较短,平时的电话等联系也很少,70%的留守儿童觉得电话里边和父母不知道说什么,更有25%的留守儿童坦言时间长了,甚至都想不起父母的样貌,4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可能不想要自己了。种种迹象表明,情感的缺失对儿童的成长抹上了重重的阴影。

  3、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普遍较差,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由于委托监护人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不思进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开小差时有发生,家庭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4、人格、性格差异明显。

  根据平时的交谈,观察和调查研究:

  70%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很少与人交往,孤独、离群、自我封闭。

  50%的留守儿童有不良习惯。如不自觉的啃咬手指、撕书角、抠橡皮等。

  70%个人卫生情况不好,不讲究卫生;

  80%不懂礼貌,骂人说脏话;

  60%不爱或不会做家务;

  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偷别人东西,惹事,打架等恶劣事件。

  5、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结合。

  关于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没有一个权威的主导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缺少有效地沟通、交流和整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帮助方面没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甚至有的“流于形式”,重在“走秀”,犹如“隔靴搔痒”、“望梅止渴”,那么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三、实践中采取的措施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通过调查统计,建立了《闫河小学留守儿童花名册》,对本校13名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详细记录。

  (2)整体规划,“三个三”校内关爱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创造性地总结出“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校内关爱工程,“三知”就是每个老师都要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三多”就是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多组织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三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留守儿童家长沟通。

  (3)师生联手,实行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三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落实到班主任,科任教师,手拉手小伙伴连心工程;二是生活上优先关心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学校读留守儿童的集体活动特别重视,希望通过各类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

  (4)采取多种措施弥补亲情,心理辅导。

  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室”,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操作,定期举行活动,开展专题心理辅导。联合蓝田县统计局相关领导干部,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重视和关爱。

  四、 取得的成绩

  1、留守儿童各方面成长明显。

  自实施以来,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习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不良性格明显好转,渐渐地愿意与人交往,变得开朗起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明白家人,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关爱。

  2、家长及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能力不断加强。

  通过家访、座谈会和讲座,让家长及委托监护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并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和能力。

  3,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中,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问题积极探讨交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相互延伸,拓展,使自己得到了锻炼。

  五、对于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及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从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同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视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明确责任主体,促进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各部门也能尽其所能参与到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然而,至今谁要对留守儿童问题负主要责任依旧模糊不清,所以,尽快确立一个最有优势负责此工作的主体才是迫切之求。有一个专门机构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主体的负责,有利于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关系,也有利于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前单纯靠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不太实际,难度较大。建议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公安厅,司法厅,民政厅,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多部门组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各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与他们“手拉手”“结对子”,形成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村镇为重点的横向道边,纵向到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切实为留守儿童献爱心,办实事。

  2、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

  由于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住处离学校较远,走读会给学生安全,学校管理和家庭负担带来负面影响。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就很好地解除了诸多问题的困扰。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这些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给路途较远的留守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保障,并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放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实行寄宿制建设,进一步缩小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完善政策法规,确保留守儿童监护,权益及救助保障落实到位。

  一直以来,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都体现着自身学习,生活层面,却忽视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实际上,留守儿童是一个涉及劳工,三农,用工监护制度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特别是监护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很多纠纷和隐患。必须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二)学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学校应定期与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其生活和思想状况,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不断完善规范制度,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设良好条件。

  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可以优先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学习上给予更多的辅导,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具体可以建立以下几项规章制度。

  (1)建立委托监护制度。家长或代理监护人要与学校签订教育管理责任书,保障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

  (2)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地址,联系方式和儿童日常学习品行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3)建立亲情交流制度。开展“亲情通道”,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网络等途径定期或不定期的保持联系。

  (4)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5)建立心理辅导制度。学校配备心理辅导室和相应教师,推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6)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动员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或者非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7)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广泛而经常性的联系,坚持校访和家访相结合,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8)建立身心健康锻炼制度。学校应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三)家庭方面

  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在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监护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加强校外支持,健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针对农村教育资源薄弱,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意识和方法,各级妇联,关工委要借助牵头家庭教育工作以及“五老”队伍等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站,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留守儿童之家”等作用,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教实践活动,通过开设爷爷奶奶培训课,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家长及监护人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农忙等家长回乡的有利时机,由村提供场所,学校提供教师,遵循就近教育原则,组织和早开返乡家长会,因地制宜的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四)社会群体方面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如设立爱心电话;资助和扶持对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组织各种会议、研讨,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并争取获得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是留守儿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让他们健康快乐的自由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调查时间:

  20xx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

  重庆市武隆县

  调查对象:

  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的部分留守儿童、部分外出的农

  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学教师

  调查方法:

  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查目的:

  ①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

  ②当今社会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得已长期离开自己的父母

  ③了解当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原因、建议、相关文件等

  调查人:郑加容

  凭借寒假的机会,就武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在此期间,现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资料,然后再实地考察询问了部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看法和意见,我认为关爱农村留守 儿童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社会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位于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万亩,县城建成区5.1平方公里。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据重庆市区xx8公里,处于重庆“一江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辖26个乡镇,40.84万人,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武隆县是一个山区型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解决家庭的增收问题,近8万农民长期在外打工,也因此产生了1万余名留守儿童。

  分析原因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建议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1.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3)启动“给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活动。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受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与一些同学一道,在7月上中旬来到了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腊尔山镇的部分行政村以及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方的整体面貌进行了一些了解。我个人重点关注了当地留守儿童的一些情况,主要是教育与生活方面。

  一、 教育方面

  (一)学校教育情况

  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属于丘陵低山地带,西与贵州省接壤,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当地与外界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了解,这些地方的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输入地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在地理上与本地相距较远,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大多数家庭都有3~5个孩子,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学校数量不多,且许多是由外面援建的,校舍、物资等方面的很陈旧落后。

  (1)学费负担:根据我国的法律、政策,小学教育阶段是免收学杂费的。我在一条公路上看到一张“板拉学校”的“代收费”收取公示,其中一、二年级一学期85元,三年级105元,四年级100元,五年级114元,六年级103元。按照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这种费用负担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但考虑到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很多家长仍会感觉到极大的经济压力。

  (2)上课情况:在凤凰县腊尔山镇流滚村民建学校设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为20到50不等。据校长介绍,这在当地小学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另外,有些学生因为上学路途遥远,往往要翻山越岭,所以碰上恶劣的天气,很多学生就无法或者不愿去学校上课,甚至有些顽皮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这就导致实际上课人数的相对不确定性,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无法面面俱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在山都村山斗小学,一共才几十名学生,就有两间教室。

  (3)师资力量:民建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同时还要负责几个年级的课程。在每年暑期,在湘西大部分地区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支教团,给这些小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但这毕竟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民建学校由社会捐建了一间图书室,叫“远方图书室”,但据我的实地查看可以发现,这间图书室基本成了摆设,因为里面布满灰尘。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里面的图书并不丰富,对孩子不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再者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培养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课外时间极少用于阅读。师资薄弱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各方都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4)安全教育:民建学校的教室墙壁上虽然贴着“不准下河游泳”、“不准下课窜马路”之类的“六不准”行为守则,但我在调查期间经常看到学生坐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栏杆上,甚至还有学生从二楼爬到旁边一楼的屋顶上,其间身体直接悬在半空中,看得我出一身冷汗。学生中午下河游泳也是常有的事。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虽然表面上有,但落实起来难度相当大,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况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尤其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教育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因为它属于孩子培养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遗憾的是,在我的走访与调查中,我发现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状态。我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由于大多数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出门打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基本无从谈起;第二,农村劳动力外流,留守的老人由于繁忙的劳作,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第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到位,很多家庭有多名孩子,导致一些家庭对孩子“不在意”;第四,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妥当”的想法,观念比较落后。

  二、生活方面

  (一)衣食住行。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与长远发展。山区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是怎样的现实情况呢?我主要在贵州铜仁松桃县个别地区对此做了一些访问与了解。

  在服饰穿着方面,虽然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随处可见一座座苗寨坐落在山脚,但很难见到身着民族服饰的人。我问一个小学高年级的苗寨同学她们是否经常穿着苗服,她的回答是:“家里有苗服,但我们几乎从来不穿。”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这里的服饰风格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孩子们所着服饰大都比较陈旧而且数量有限,并且社会捐助的衣物也不在少数。日常饮食方面,这里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首先由于风俗习惯,这里是一日双餐,第一餐上午九点,第二餐下午六点。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对食物的需求应当是比较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小学生中午会带一点干粮到学校吃。另外还得考虑营养搭配的问题。我在贵州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的一户马姓苗家进行了一天的生活体验,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当地人热情好客,所以在接待我们的时候会做一些鸡蛋、肉食,但是据我了解,平时餐桌上是见不到这些的。在吃饭的时候,家里的小孩也从不拣荤的吃,以示对于客人的尊敬。现全国都在下力气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餐桌问题”,这的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待深入和广泛。除了吃饭之外,饮水也存在许多弊病。那边的山区饮用水都是直接从井里打出引用,虽然当地环境保护比较好,水质也不错,但饮用水没有经过任何消毒措施,有害物质、微生物都没有被消灭,这对健康无疑是一大隐患。第三就是家庭住所的条件。我所走访的苗寨大都年久失修显得相当陈旧,家庭卫生状况也不好。当地的厕所普遍由两块长木板搭建,旁边为牛栏、猪舍,蚊虫叮咬厉害,卫生状况极差。最后是出行问题。当地几乎见不到硬化路面,大多为崎岖的小山路,尤其在我所调研的这一块,连摩托都走不了,故没有交通工具一说。孩子上学都要经过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行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娱乐活动。

  身处湘黔边境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跟城市孩子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童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玩具上。我在那里的小学看到很多孩子在课余的时候在玩滚铁环游戏。在富裕一点的农村,类似这些“土玩具”也几乎绝迹了,我小时候就玩过这些,但现在,也只有在这些落后的地方才能看到。我不是说这样的玩耍方式不好,我想说明的是,从这一方面来看这里的孩子课余活动是很单调的。所以,很多孩子去水边钓鱼捉螃蟹、甚至下水游泳。我们志愿者给腊尔山民建学校的小朋友带去了一些毽子、跳绳之类的活动器材,孩子们拿到后都玩得起劲。

  (三)社会交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系。而形成这一联系体的途径就是与周围的人、与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进行交往。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倾诉,容易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我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倒是与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小的出入。我接触到的孩子,很多其实是很大胆很开朗的,反应快,说话也大方。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去的地方每年都会有许多外面来的爱心人士、支教志愿者,所以他们对于我的到来并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但也不尽然,部分孩子还是表现的很羞怯的。另外了解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这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开始配置了手机,到初中就基本普及了。这是在外谋生的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也是他们感情寄托的重要途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与外界交流的频繁扩大了山区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但这还是不够的,比如与家人感情交流的偏少、交往人群单一等等。

  以上就是我暑期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由于时间、资金及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方面都做得不足,但仍然是有所收获的。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20xx年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20xx年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据调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都超过100万。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我所做的小调查来看就可见一斑。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关注基层,了解社会状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的调查活动,让我对社会基层、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最直观最细致的认识,这是在学校无法达到的。调研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感动,也让我个人更加坚强和成熟。我也将持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这一社会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总之,这次调研虽然不能得出重大成果,但仍让我获益匪浅,可谓意义重大。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1、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关注与研究社会热点也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这次调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枯燥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2、调查过程

  我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村里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向村里的老人,同学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到学校去询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

  3、基本情况与分析

  3.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关系相对疏远,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3.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学习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在家庭,表现为不讲究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会,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等不良行为。

  3.3各方面联动不够,社会管理缺失

  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和管理缺一不可。但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家庭、学校、乡镇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我们村并不富裕,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挣钱,然后就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那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好的教育,没人管束,缺少亲情的温暖。

  5、对策

  5.1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

  5.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三级政府工作责任制,市、区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牵头,教育、公安、计生、劳动与工、青、妇、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并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区县(市)、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5.3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5.4培养和扶植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家庭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5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弟享有相同权益。

  要完善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健全服务体系。为方便留守儿童随外出务工父母异地入学,要改革学籍管理,为留守儿童建立流动学籍,同时要改善外出务工子女必须回原籍地中考、高考的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和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门槛;

  5.6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

  妇联、教育、共青团、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维权岗等阵地作用,开通、专家解疑答惑。创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5.7优化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社会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根据全国妇联XX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调研的准备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 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 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xx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四)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得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虽然前路困难,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我们只希望能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只希望能为他们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耐心的从小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1、在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们想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不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我们尽量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经过几天的相处,有些小朋友已经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我们的志愿者相处,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们的志愿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关系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却给我们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点点的成效,我们仍然会继续己微薄的力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调查地点:xx省xx市湾头桥镇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1日至12月6日

  调查对象:该镇的留守儿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访谈等

  调查目的:留守儿童的现状如何?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在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调查计划:

  1、进行采访,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交谈,对某些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进行采访,就有关问题做详细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2、整理资料,对采访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向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和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采用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以xx市湾头桥镇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其家庭生活、学习、心里等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和政府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xx市农村留守儿童调研

  一、调研背景

  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超过4390万人。其中,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xx万人。我市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市,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市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市总人口81万,其中少年儿童19.85万,农村少年儿童11.91万,绝大多数为留守儿童。现以xx市湾头桥镇为例,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湾头桥镇外出务工人数达61%以上,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只有极少数带着子女到打工地入学。

  二、调查的过程与结果

  (一)调查的过程

  1、准备阶段

  (1)制定调研问卷

  (2)确定调研人员,对调研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3)制作调查问卷。

  ①针对群众(制作200份)

  ②针对留守儿童(制作400份)。

  (4)制作留守儿童相关宣传资料。

  2、实施阶段

  (1)分组调研——每组5—10人,朝不同方向行进进行调研。

  (2)各组分工——一人交谈,一人拍照,其余人员记录(实际调研中视具体情况而定。

  3、总结阶段

  总结成果、收获、心得体会、论文等调研成果在12月6日前完成。

  (二)调查结果

  我们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情况开展调查,发现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存在许多普遍性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农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机制的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关键,具体表现在:

  1、在生活方面:缺乏父母情。

  监护人员多半是老人,他们行动也不是很方便,照顾孩子也显得吃力,做三顿饭菜都感到困难,孩子的衣服又相当的难洗,有些年迈的老人还要照顾三、四个孩子,看着他们瘦弱的身体,左手一个孩子右手一个孩子的,实在是另人心寒。

  由留守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或由哥哥姐姐管弟弟妹妹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偶尔还是有的,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处事的能力不强,要承担起管理自己,和管理弟妹,处理家务的'重担,这部分留守孩子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

  2、在学习方面:对学习介入较少。

  留守儿童往往多半是寄养在外婆,奶奶等老人家里。而且都是隔代监护,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在40岁以上,思想观念很不一样,加上祖辈受教育的又不多,甚至有文盲的,难以引导孙辈正常的学习,文化水平又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给予帮助,无法有效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即算父母一方在家,由于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承担了家务和田间工作,也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都相对要少得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加上平时农活繁重,不重视孩子学习,造成孩子缺乏硬性约束。此外,学校教育投入不够,特别是村小的教学点,无法解决教学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3、在心理方面:正确引导缺失。

  留守儿童平日行为散漫,我行我素,部分学生行为怪异,少年老成。学生间交往举止不文明,语言粗俗,有三成左右学生有"老子"自称的口头禅。部分留守学生自理能力差,衣着不整,衣服脏乱不堪,头发凌乱等等。留守孩子的行为失范与监护人对留守孩子的教养有关,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顾,缺乏父母之爱,久而久之,产生了心里障碍和性格缺陷。另外亲戚对所接受的托管留守儿童也不敢严于管教,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不好交差,对孩子的行为过问少或不过问,只顾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发展,只求到时能把一个完整的人交给留守孩子的父母,就万事大吉。长时间的放任自流,也容易使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犯罪率逐年升高。

  三、调查现状分析

  在对社会成人的调查问卷中:

  (1)调查中,就“您知道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吗?”。知道20%;不知道占30%,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占50%。为此政府及媒体应从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全社会对此问题有深刻的关注和了解,并借助社会整体的力量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2)调查中,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家庭经济贫困落后、城乡差距明显。于是大部分农村家庭的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纷纷外出工作,常年与子女分居两地,心理沟通及感情联系匮乏。

  (3)群众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愿意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群众认为政府在留守儿童问题上该起到主导性作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对留守儿童本身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

  1、留守儿童面大。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有42.4%;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5 %。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59%,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80%。这些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

  调查结果显示,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77.9%;其他亲朋好友及其它(无人监护)占21.1%。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父母亲情淡薄。

  14%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联系,54%的不固定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2.5%;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在调查中还发现,81%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父母的关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表明父母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4、被动做家务劳动。

  90%的留守儿童曾做过家务活,但都是在被动,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5、学习压力很大。

  84%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有厌学情绪;36.3%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辅导学习的有56%。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6、心理压力太大。

  经常感到孤独的占22.6%;烦恼来自家庭的占31%。由此而看,家庭的关心爱护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从调查可看出有36.5%的学生不是经常能和父母交流的,这对于他们性格、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63.7%的学生也只是打几个电话或写几封信,这是远远不能达到家庭教育的要求的。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留守儿童感到生活不适应占21%,孤独无助占63%;部分留守儿童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爷爷奶奶、外公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访谈时,我们问到了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选“生活无人照顾”、“受委屈无人倾诉”、“与照顾者不和”的分别为78%、82%和86%。而希望“父母早点回来”的比例也达到了70%。

  四、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分别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提出如下建议:

  1、家庭方面:

  (1)提醒家庭监护到位和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同时,提高监护水平,既要养,也要育。

  (2)改变外出家长与亲子沟通方式。沟通的时间: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可以的话,一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与考试,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心理,生理,与情感,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采用书信的形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喜欢写日记,通过写日记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

  2、学校方面:

  (1)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模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统一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2)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在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等等。各学校要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和教师做“代理家长制”,对所有“留守儿童”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孩子们孤单独处的时间,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的现象,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3)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学校要开足开齐课程,老师多对学生在心理,思想、生活状况、健康、学习等方面进行关心。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设置爱心电话及邮箱,方便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定期给留守学生学习用品,图书等物资援助。同时,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3、社会方面:

  (1)加大教育投入。办好寄宿制学校,改善学校软硬件环境。

  (2)净化教育环境。针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应坚决制止并加以取缔。

  (3)强化社会关爱。一是设立扶助基金,对部分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基金扶助。二是为农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关工委、妇联及团委的作用,组织干部职工、社会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聘请当地老教师、老干部担任校外义务辅导员,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四是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应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等活动场地,让留守儿童有个活动的场所。五是要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为此各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多方面采取致富村民的措施,尽量使村民不走出家乡就能找到挣钱的门路。

  “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新生事物,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一个缩影,仅仅靠学校老师的教育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使他们安全健康地成长。我们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一、研究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第八研究生教育组选取了广西田阳县四所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进行了调查。本研究以广西教育总队服务的四所小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研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为今后留守儿童的关注工作奠定基础。在研究问卷中,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我们专门选取了4—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填写,并在填写过程中说明研究目的和个别问题。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统计认真负责,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集团在本次调查中的真实体现。此外,我们还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家访,了解更多儿童的真实生活,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现将调查、分析和报告发表如下,期待领导、专家和教师的批评和指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家庭情况来看,95%的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来自低收入家庭,56%的家庭月收入不足1000元;同时,我们发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占调查总数的73%。由此可见,西部山区父母的初衷是选择外出打工。但是,当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得到保障?根据调查,68%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和其他亲属日常抚养。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抚养人只有26%达到初中及以上水平,其余为小学及以下水平。因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不仅缺乏普通儿童在非父母生活中所拥有的父爱和母爱,即使抛开照顾者的责任感,照顾者的教育水平也很难帮助儿童的学习。

  根据“家庭状况”调查数据,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生活困难,家庭生活缺乏父母的照顾,日常学习得不到赡养人的有效帮助。

  在初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后,问卷从他们与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日常理解和沟通的角度,从他们对在外工作的父母的态度、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和做事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儿童的心理状况。

  调查显示,每年在家待不到三个月的父母平均比例分别为78%和74%。相应的,由于长期不在,大部分家长主要是通过电话教授孩子的日常教育。,理解教育;然而,38%的孩子仍然不能每月与父母交流一次。然而,26%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不在家表示愿意或漠不关心。根据课堂和家访反馈,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加强;当然,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独立。83%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时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但60%的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工作。父母不在家,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恨你的父母吗?“问题中,留守儿童也表现出比其他学生群体更懂事。大部分同学都说父母不在家会感到孤独无助,会很想念父母,但都说不会恨父母,因为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家庭生计,是为了学习生活;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仇恨。你的父亲或母亲在你年轻的时候离开了他,没有让他感受到父爱或母爱。另外,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心理闭塞。当他们心情不好或有心事时,近50%的学生选择与朋友分享;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和消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个比例已经高达35%;只有10%和6%的学生愿意与亲人或老师分享心声。

  这一节的数据提醒我们,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值得我们关注。那些和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懂事是好事吗?几个孤立无援,极度痛恨父母,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是否为自己的成长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父母不在,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迫切需要解决。

  在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中,学习成绩呈现“橄榄形”,班内68%的学生达到了一般和良好的水平;在生活中,当他们被长辈和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时,近90%的孩子都能虚心接受。同时,超过90%的孩子会选择勤俭持家,控制父母给的生活费,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工作时人身安全不会受到影响。这几组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乐观数据,进一步展现了留守儿童的成熟和独立。但是,一小部分学习不好、对错误漠不关心、人身安全受到影响的留守儿童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加快,我们不仅要关注群众问题,还要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需求。而且,仍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缺席是有区别的;超过63%的.孩子坚信父母外出工作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根据上述客观选择题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孩子对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知一般呈现3:2的情况,这说明留守儿童在面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时,处于一种矛盾的情绪中,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引导。

  在开放性问题的统计中,孩子给出的答案也验证了我们的推断。大多数学生希望父母能在家里多陪陪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多花点时间关注学习,但同时又矛盾地希望父母不要太过担心,只要在外安心工作,多打电话和家人沟通。至于学习和生活上的要求,大部分孩子只是表示希望自己考不好的时候父母不要打骂他。如果他们考得好,可以奖励他们,比如带他去百色,和他一起玩游戏,检查他的作业,6月1号给他们买一套新的衣服和鞋子。这些平凡的希望,反映了孩子的纯真,也反映了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日常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教师家访和建立学校关爱措施了解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从数据来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当地学校几乎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面临的特殊问题。数据显示,不到30%的留守儿童每年或每学期被老师看望一次。教育总队课题组进一步家访显示,留守儿童并没有得到学校或班主任的特别关注,60%的孩子表示,这几年老师几乎没有去过他们家。此外,在被调查的四所小学中,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办公室机构来帮助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情感。这种教育盲点的影响也体现在“孩子最希望学校为你做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延长电话开放时间或设立邮箱,让他们多给父母打电话或收到父母的来信;有的同学希望学校能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或者教室,让有人听听,不再孤独。

  通过这一系列数据以及教育总队课题组在过去一年的实地了解,我们认为当地的学校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没有对留守儿童给予特别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家庭环境无法提供这些孩子需要的教育和照顾,这些责任无疑会落到学校身上;再者,作为西部山区的寄宿制学校,教师与孩子日常接触最频繁,也最容易发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视。

  三、留守儿童关爱措施建议

  1、准备留守儿童办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设立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公室,在关注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的同时,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及其父母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奠定基础。要定期及时通知其监护人、临时监护人和外出打工的家长,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承担部分家长或监护人的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谈,主动关心他们,积极发现问题,积极开展各种配对援助工作,提高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亲密信任。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构建全面关爱体系

  不同于办公机构的基础设施,学校要设立“留守儿童之家”,真正对留守儿童开放。从留守儿童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爱心传递和家庭热线的沟通方式,方便流动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有条件的校舍可以安置电脑,根据实际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还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话的制度,真正了解儿童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相应调整关怀措施。此外,要重视对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和监督,尽可能向临时监护人介绍教育孩子的常识,并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培训,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和关心孩子。同时,要充分利用春节等农民工返乡的“黄金季节”,与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沟通。

  3、把关心融入日常教育,把关心变成一种习惯

  对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温暖的家,老师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全面负责。在教育教学项目中,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学会默默关爱。在班级建设中,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责任,通过担任班干部和班级代表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规范化。另外,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吸引留守儿童的兴趣,增加校园生活的乐趣,缓解部分孩子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六一晚会”的自助准备,留守儿童在准备期间会更负责任地完成任务,从而增加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发现和解决交流中的问题。留守儿童比较敏感,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细心照顾。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只要在日常行为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重视,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要

  留守儿童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调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个群体内心的孤独和孤立,也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自立和坚韧。远离父母并不是他们走极端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物质生活中并不十分匮乏。他们更渴望内心世界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父母能给予的,周围的人都能起到“父母”的作用。其中,学校和教师无疑应该承担这样的角色。作为来这里教书的老师,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当地学校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3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6。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4

  徐庄镇教育委员会位于鲁南“板栗之乡”——徐庄镇政府驻地,该镇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醇厚, 文化沉淀深厚。辖区现有1所国办初级中学--枣庄三十四中;中心幼儿园1处;13所完全小学;在校生5186人;教职工336人。

  一、 留守儿童的分布范围与基本现状

  目前,徐庄镇有留守儿童745人,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村庄和偏远山村,其中男403人,女342人;初中生187人,小学生558人。

  从全镇实际来看,表明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研统计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60%的小学生成绩较差,30%的小学生成绩很差;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全镇情况来看,有90%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

  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

  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不够,并由此引发性格缺陷。一是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临沂、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常年在外奔波,与留守子女联系不够,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和指导。二是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留守儿童问题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方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薄弱,单纯靠地方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另外制度上也有缺失。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外出务工者如果带孩子进城就读,必须缴纳较高的借读费和学杂费。无力负担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

  根据全镇留守儿童现状的实践,我们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全社会齐抓共管机制。利用媒体来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扎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各

  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发展镇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镇或本区、本市务工就业,不断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

  三、留守儿童工作下一步的打算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做好全镇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今后镇教委将积极探索关爱工作新机制,充分运用学校、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由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参与,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树立关爱留守儿童典型。 通过发放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进村入户访谈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提醒家长应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常跟孩子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

  2、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在全镇农村学校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建立学校(班主任)和家长热线电话联系制度,家长和“留守儿童”热线电话联系制度。

  3、在各校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

  家庭住址

  家访人:

  家访经过:我吃完早饭后,九点钟左右,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东关,经过打听找到了杨x家。当时,他家刚吃完早饭不久,杨x的奶奶正在收拾碗筷,杨x奶奶明白我的来意后,非常高兴,赶紧把我让进屋,极其热情。

  通过一阵交流,更加了解了杨x家的基本情况。杨x奶奶也比较健谈。她首先向我说明了杨x在家的表现,总体来讲,不是找几个朋友玩,就是看电视,很少看书学习,平时,比较惧怕他父亲,而我说他,总是私似听非听。杨x在旁边听着,没有吱声。然后,我向其奶奶介绍了杨x在学校的几点表现:从思想上来讲,心里非常想学好,很想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从学习态度上讲,学习比较认真,上课基本上能比较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动表现自己,作业潦草。从学习习惯上来讲,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动地在老师地的强迫下去学习、看书、做作业。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没有找到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的来讲,需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明确目标,坚定理想,改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从与其奶奶的交谈中,也知道了杨x的爸爸对其要求甚严,期望杨x能出人头地,长大后有一番作为。希望老师对杨x的要求更严格一些,更严厉一些,从而使之成绩能够有所突破。

  然后,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对孩子不要太严厉,主要是引导,循循善诱。二是老师今后尽量给予杨x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教育。三是希望家长和班主任及老师多加交流和沟通,也希望杨x能懂得老师、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中去。最后,我看已经十点多了,提出回去,杨x奶奶把我送出家门。